摘要:当前,一些追求潮流、猎奇的宠物爱好者,掀起饲养“异宠”的热潮。但“异宠”交易、饲养、救治、弃养等行为潜藏安全风险,关乎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需加以重视。(8月4日中国经济网)
□ 汪昌莲
当前,一些追求潮流、猎奇的宠物爱好者,掀起饲养“异宠”的热潮。但“异宠”交易、饲养、救治、弃养等行为潜藏安全风险,关乎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需加以重视。(8月4日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异宠”饲养悄然兴起。从色彩艳丽的蜥蜴到造型奇特的蜘蛛,从迷你刺猬到外来鱼类,“异宠”凭借其独特的“网红”属性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宠。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盲目追捧“异宠”带来的生态风险、安全隐患乃至伦理困境不容忽视。“异宠”绝非可以任性宠爱的玩物,其饲养需以科学认知与责任意识为前提。
社交媒体中,“异宠”常被贴上“酷炫”“治愈”的标签,其“非日常化”特征,满足了部分人对新奇体验的追求。但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宠物,本质是将自然符号化、工具化,这种以人类喜好主导的“宠物化”过程,往往忽略异宠作为生命的真实需求。例如,某些爬行动物需要特定温度湿度环境,而饲养者仅凭一时兴趣搭建的简陋空间,很可能导致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甚至加速死亡。“异宠”不是玩具,而是需要尊重的生命个体,任性饲养的背后是对动物福祉的漠视。
“异宠”中的外来物种,一旦逃逸或人为放生,极易引发生态灾难。以“恶魔蟹”为例,这种原产于东南亚的淡水蟹,因色彩艳丽被大量引入,但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导致本土水域生态失衡,威胁其他物种生存。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异宠”携带未知病原体或具备攻击性。2023年某地发生的宠物蟒蛇攻击儿童事件,正是管理不当酿成的惨剧。当个人兴趣突破科学饲养的边界,“异宠”便从“宠物”异化为“隐患”,其风险由社会共同承担,这显然有悖于公共利益的维护。
“异宠”市场的火爆,催生了走私、非法捕捉等黑色产业链。某些濒危物种被伪装成“稀有宠物”跨境交易,既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又加剧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此外,部分商家为迎合市场需求,对“异宠”进行非自然的人工干预,如给鱼类注射荧光染料、为爬行动物植入芯片等,这种对生命的“改造”,不仅存在伦理争议,更可能引发动物健康问题。因此,完善“异宠”进出口检疫、建立饲养许可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已成为守护生态安全与公共秩序的当务之急。
让“异宠”回归“宠物”的本真属性,需要社会共识的重塑。对于个体而言,饲养“异宠”前应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其习性、饲养难度及潜在风险,以科学知识替代盲目热情;对于政府而言,需构建涵盖准入标准、饲养规范、责任追溯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对于社会而言,应倡导“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文明理念,让“异宠”饲养从“任性”走向“理性”。
“异宠”不能任性宠,这既是生态文明的底线,也是现代社会的责任共识。唯有以科学为基石、以责任为边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真正落地,那些斑斓的生命才能成为美好而非危险的风景。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