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洛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班”全领域赋能机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7:09 1

摘要: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班为载体,构建“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全领域、多功能阵地,通过“讲”“习”结合的常态化机制,打通理论武装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班为载体,构建“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全领域、多功能阵地,通过“讲”“习”结合的常态化机制,打通理论武装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强多元队伍,夯实讲习根基

坚持分层分类培育,打造覆盖广泛、素质过硬的讲习队伍,确保理论宣讲“有人讲、讲得好”。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建立“多级头雁带头讲”机制,区委书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每年至少开展1次专题宣讲;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每年均至少开展1次专题宣讲。“区委宣讲团”“头雁讲师团”深入基层一线,点对点开展集中宣讲,形成“以上率下、层层联动”的宣讲格局。今年以来领导干部带头宣讲80多场次。

二是理论骨干专业支撑。整合“洛地有声”基层特色宣讲团、机关青年“微讲堂”成员,吸纳政法干警、教师、退役军人、社科理论工作者、老干部等各领域人才,组建讲习班师资库。目前,师资库已汇聚了超50余名各领域专业人才。同时联动法院、检察院、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及群团组织,常态化开展精准化宣讲,确保理论阐释专业精准。

三是能人模范生动引领。立足“身边人讲身边事”,从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以及科技特派员、致富能手、文化能人中遴选讲习人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案例开展宣讲,让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近两年来,这些能人模范开展宣讲活动80余场次,受众超10000人次。

丰富内容体系,精准对接需求

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构建“理论+实践+特色”的内容体系,让讲习内容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一是深耕理论宣讲“主阵地”。近年来,福建省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深入贯彻党中央对福建及泉州地区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小故事”阐释“大道理”,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当地创新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专项行动,已组织专题宣讲100余场次,打造“理响洛江”空中双语课堂300余期,累计传播量突破百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聚焦惠民政策“落脚点”。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卫生健康、防范诈骗、养老育幼等群众关切领域,动态更新讲习“菜单”,将政策解读、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融入宣讲,让群众在参与中了解政策、享受实惠,实现“宣讲即服务”。截至目前,“点单上门、服务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单平台已收集并上线25个区级单位的100个志愿服务活动事项,各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在线点单并落地实施党史宣讲、电影放映、用电安全教育、健康知识讲解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服务周边群众5000多人。

三是挖掘地方特色“活素材”。以洛江历史人文故事、民俗文化、优秀家风家训为切入点,结合先进典型事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乡土文化融合,让宣讲既有“理论味”又有“乡土气”,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洛地有声”宣讲团成员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已创作出20余部有温度的相关宣讲作品。

构建三级阵地,拓展讲习空间

整合全域资源,打造区、镇、村三级联动的讲习阵地网络,让讲习活动“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一是区级阵地示范引领。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核心,用好“洛地有声”基层宣讲平台、机关青年“微讲堂”等线上线下载体,并在区委党校设立延伸教室,确保区级讲习活动常态化开展。

二是镇街村社全域覆盖。在全区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及住宅小区、邻里中心设立讲习点,依托理论宣讲平台、邻里“微享堂”、老年学校等载体,将讲习活动延伸至群众“家门口”。近三年来,洛江区投入经费600多万元,已高标准提升建设6个实践所、30个实践站。

三是特色阵地沉浸式体验。联动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文明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家训馆、“一镇一园”等特色阵地,建立现场教学点,推动“室内宣讲”向“实地体验”延伸,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用。目前,已累计推动135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结对共建,实现100%覆盖。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讲习实效

探索“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讲习形式,让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一是“理论+文艺”浸润人心。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三下乡”“文化进万家”“艺走洛江”等活动,通过闽南四句、南音、掌中木偶、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理论宣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年来,相关文艺宣讲活动吸引了超20000人次参与。

二是“理论+实景”沉浸式学习。把讲习活动从会场搬到田间地头、文化场馆等,结合每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活动,策划开展“主题宣讲+邻里分享+文明实践”系列活动40余场次,推动“讲、享、践”有机衔接,形成“学思践悟”的完整闭环。

三是“线上+线下”全域传播。依托“大美洛江”等自媒体平台,推出“洛地有声”理论宣讲微视频、学习海报等融媒体产品;通过公共区域LED屏、电视等载体实施“万屏联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4年以来制作推出理论宣讲视频7期,累计播放量达50万次。

洛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班已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洛地有声”、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平台,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智造洛江、生态新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黄紫虹、庄婷婷)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