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日,大连益丰环状聚烯烃项目-标段一标段二(土建工程)竞争性谈判项目公告,项目产品包含500吨降冰片烯、500吨环烯烃聚合物(COC),项目投资建设期为2年。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COC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由
8月1日,大连益丰环状聚烯烃项目-标段一标段二(土建工程)竞争性谈判项目公告,项目产品包含500吨降冰片烯、500吨环烯烃聚合物(COC),项目投资建设期为2年。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COC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由于其生产技术难度大,技术壁垒高,目前全球COC市场格局较为集中,国内COC产能长期空白,市场需求高度依赖进口。不过,近期国内企业积极布局,在COC产业化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COC作为一类性能卓越的高端聚合物材料,凭借其高透明度、低双折射率、高阿贝值、低吸水性、高生物相容性、尺寸稳定性、低密度、高耐热性以及高流动性等一系列优良性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应用价值。
从全球范围来看,COC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据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全球COC/COP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2%。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COC消费国家,需求增长尤为显著。2021年,我国消费COC约2.1万吨左右,预计2025年我国COC消费将增长至2.9万吨,CAGR约8.4%。
在应用结构方面,2021年我国COC需求中53.2%来自于光学领域,包装和医疗领域分别占25.3%及15.1%,其他领域占比6.3%;预计到2025年,光学领域占比将上升至55.4%,包装领域及医疗领域占比约为23.6%及14.7%。光学领域作为COC最重要的消费领域,其需求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车载光学、安防监控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光学元件的需求不断攀升。
目前,全球COC产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呈现出高度垄断的格局。日本企业在COC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瑞翁公司(ZEON)、宝理塑料(Polyplastics)、三井化学(MitsuiChemicals)和日本合成橡胶(JSR)等企业已经形成了从环烯烃单体到聚合物合成的完整产业链,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产能。截至2025年1月,全球COC产能为4.04万吨/年,规划产能7.808万吨/年,未来随着规划产能的投产,全球COC产能将达到11.848万吨/年。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壁垒的限制,国内COC商业化产能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国内市场完全依赖进口。然而,近年来国内企业加大了在COC领域的研发和投资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阿科力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COC/COP的研发工作,目前已经突破了桥环结构单体合成技术、高活性高选择性的茂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新型连续法反应器设计技术、高位阻烯烃茂金属催化配位聚合等核心技术。
2025年上半年,国内多个COC新增产能项目稳步推进。
2025年6月30日晚间,阿科力发布公告,公司年产2万吨脂肪胺扩建项目与年产1万吨高透光材料新建项目(二期,年产5000吨高透光材料)顺利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审,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且已成功产出合格产品,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可达1万吨/年,规划产能将达到2万吨/年。
拓烯科技也在COC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5年7月1日,拓烯科技宣布衢州三期基地成功摘地,标志着其高端聚合物材料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其一期COC目前已经实现满产满销,成功应用于超20家头部企业产品。二期COC中交后,拓烯科技COC总产能达到1万吨/年,配套共聚环烯烃单体6000吨/年。
辽宁鲁华泓锦于2024年1月底COC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并于9月初顺利通过环保验收,该项目年产环烯烃共聚物500吨、降冰片烯(折100%降冰片烯)1000吨,一期示范项目完成后,计划二期建设10000吨/年环烯烃聚合物生产装置。此外,金发科技80吨/年COC中试装置已于2023年9月顺利投产。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国内COC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预示着国内COC产能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增长,逐步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格局。
在技术研发方面,国内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升COC生产技术水平。例如,山东鲁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合作开发的环烯烃共聚物(COC/COP)关键单体——500吨/年降冰片烯合成反应装置已于2024年1月投产。国家能源集团化工公司乙烯-双环戊二烯制环烯烃共聚物(COC)技术开发采购计划也在推进中。此外,华为等科技企业也在COC领域积极布局专利,为COC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技术支持。
原材料供应与成本问题
COC生产高度依赖特定的原材料,其中降冰片烯是工业界最常用的环烯烃单体,其供应稳定性和价格波动对COC生产企业影响巨大。目前,世界范围内90%以上的单体降冰片烯生产能力与环烯烃聚合物产能配套,富余生产能力较少,且部分原材料供应被国外企业垄断,导致国内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高企。原材料降冰片烯的垄断进口使得成本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OC在对价格敏感领域的应用,制约了COC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技术壁垒与人才短缺
COC聚合物技术壁垒深厚,开发难度高。从生产工艺来看,COC聚合物是降冰片烯单体与其他烯烃共聚的一系列高分子产品,其主要技术难点包括:设计不同特点的共聚单体对材料性能进行提升,以克服随着环烯烃单体插入率增大导致的材料韧性下降问题;茂金属催化剂的筛选开发,COC生产中茂金属催化剂必不可少,但传统催化剂只能开环聚合,而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能双键加成聚合,且茂金属催化剂制备难度较大,成套的茂金属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需根据反应进行完整体系的筛选,长期以来国外对该技术进行封锁,我国产业化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追赶状态,部分领域仍未实现突破;环烯烃聚合物工艺控制点较多,国内无开发先例,合成需要长时间的试验摸索,且工程上成套工艺技术国产化试验需要经验积累,终端产品应用开发需要上下游配合,这些均构成工艺难点所在。此外,由于COC行业属于新兴的高端材料领域,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人才瓶颈,进一步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
随着国内企业在COC领域的逐步突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稳定性方面与国外龙头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在高端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国外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光学、医疗等高附加值应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提升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国内COC企业之间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风险,部分企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定位上较为相似,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是国内COC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