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教育丨删除键不是安全键,你以为删除了,其实只是“藏”了起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6:15 1

摘要:在很多人看来,电脑上的文件只要“右键删除”或“格式化磁盘”就可以“一了百了”。可现实远比你想的复杂。那些你以为消失的信息,往往只是“藏”了起来,随时可能被“挖”出来。

在很多人看来,电脑上的文件只要“右键删除”或“格式化磁盘”就可以“一了百了”。可现实远比你想的复杂。那些你以为消失的信息,往往只是“藏”了起来,随时可能被“挖”出来。

对于涉密单位来说,这种误区更是风险重重。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数据“删不尽”的真相。

数据删除≠数据销毁:我们到底删了什么?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做“清除”处理,常规做法是通过点击“删除”或“格式化”执行。其实这种操作极易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删除,只是“藏”起来了。不论是“右键删除”,还是清空回收站,都只是把文件从目录中“隐藏”起来,并没有真正抹除内容。好比你把书从图书馆目录中划掉,别人查不到了,但那本书其实还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只要知道位置,仍然可以翻到原文。

格式化,也不靠谱。所谓“快速格式化”,本质上只是重置了文件目录的结构。数据本身依然保存在硬盘的扇区中,未被新文件覆盖时极易恢复。甚至一些“深度格式化”手段,在专业工具面前也未必安全。

专业恢复工具,轻松“还原现场”。如今数据恢复工具种类繁多,比如Recuva、R-Studio、WinHex等,不需要高级技能,也能轻松找回“误删”数据。更高级的恢复方式,还可以分析硬盘磁道上的残余磁信号,从而提取被覆盖的数据片段。对技术人员而言,这就像在“已经擦掉的字迹”上做化学显影,仍能看到原始内容。

“删不尽”的代价 案例一

2019年,Blancco公司在美、英、德、芬兰等地共购入159块二手硬盘,他们对eBay和Craigslist等平台上的二手硬盘进行了购买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取证专家能够从超过78%的二手硬盘中恢复出数据,其中67%包含个人身份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11%的硬盘中甚至存储着敏感的商业信息。

在商业数据方面,专家们从9%的硬盘中提取出了公司电子邮件,5%的硬盘中存在销售预测等电子表格。同时,3%的硬盘中可以提取出实际消费者数据。而在个人数据方面,43%的硬盘中可以恢复出照片,另外23%存储着社会安全码,21%包含理财信息,10%存有个人简历。这些数据都可能对个人和企业造成潜在的危害。

案例二

2014年3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单位1台登记在案的涉密计算机不知去向。经查,5天前,该单位办公室主任张某认为,上述涉密计算机性能较差,便安排捐赠给对口扶贫村学校,用于学校教学。张某错误地认为,他之前已让人对计算机硬盘作了格式化处理,捐出去没有问题。经保密教育后,张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派人前往受赠学校,更换并带回了涉密计算机硬盘。

保密提醒

保密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信息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否则“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删除键,终究不是安全键。在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中,别让“删不尽的数据”成为“追不完的责任”。必须按照保密规定,采取符合技术标准的物理销毁措施,将数据彻底销毁,才是真正的“删除”。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