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即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从海河到塞纳河,叩开沉睡的科考宝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6:48 1

摘要:191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法文名:Emile Licent)抵达天津,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科考行程,并以天津为大本营,创立了黄河白河博物馆,即今天的北疆博物院。

191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法文名:Emile Licent)抵达天津,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科考行程,并以天津为大本营,创立了黄河白河博物馆,即今天的北疆博物院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收藏了桑志华大部分科考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中国境内出土的第一枚(有明确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中国境内出土的第一枚(有明确地层记录的)旧石器;填补地层空白的泥河湾古生物群;推翻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论断,等等。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2018年,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桑志华留下的二十万件藏品、一万册图书和千余张地图资料重现世间。引发学术界热烈反响的同时,也掀起了民间的广泛关注,北疆博物院预约爆满,观者盈门,一下子从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变成五大道游客宁肯绕道也要参观的“网红”打卡地。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人们纷纷进入北疆博物院,一窥中国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端年代。这是国内唯一一家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保存至今的博物馆。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那么,这样重要的博物馆,是怎样从无到有,又从沉寂中苏醒的呢?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拍摄历时两年,行程跨越亚欧,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其中包括桑志华故乡——里尔罗别镇的珍贵影像资料,也包括北疆博物院的藏品、科研、保护、宣传工作的方方面面。纪录片剧组重返桑志华科考现场,深入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山西榆社等化石出土地,克服艰苦自然环境的限制,承受低温、风雪的侵袭,用脚步丈量前人的脚步。

这是一部“博物馆志”式的纪录片,讲述着一百年前北疆博物院肇始的故事,也引发着人们对当代博物馆发展方向的探讨。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难能可贵的是,桑志华不仅仅是一位博物学家,也是一位中法友谊交流的见证者。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桑志华黯然离开中国,余生在巴黎度过。摄制组来到法国后发现,几乎没有法国人记得他的名字,而是更熟悉北疆博物院后来的馆长德日进(法文名: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桑志华

△德日进

但是,当剧组根据专家的建议,进入巴黎的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发现其古生物展厅里展示着内蒙古萨拉乌苏出土的披毛犀化石,这是北疆博物院赠送给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价值最高的礼品,至今仍沿用着北疆博物院的馆藏编号。巴黎的披毛犀化石,与天津的披毛犀化石遥相呼应,见证着中法两国跨越一百年的学术人文交流。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桑志华把他的绝大部分科考成果都留在了中国,“中国的东西,留在中国”,为后来的中国古生物学、古哺乳动物学、古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名鼎鼎的邱氏副驼,正型标本来自桑志华第11化石点的山西省武乡县下庄村,可以说,桑志华一百年前的科考旅程,仍然在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持。

为了再现北疆博物院的科考精神,《探秘北疆博物院》剧组采用了多技术手段复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微缩景观结合XR虚拟拍摄,精准复刻桑志华科考路线上的关键场景,用树脂雕刻岩层纹理,植绒模拟草原生态,微型灯光模拟昼夜光影变化。使人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分《远行》《筑基》《证骨》《唤醒》四集,全片通过丰富史料、现代技术及人物访谈,揭示中国首件有明确地层记录的旧石器、古人类化石等重大科学发现,通过真实历史影像与人文叙事相结合,不仅向早期科学考察的先驱者表达了敬意,也打开了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扇窗。

△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

该片将于8月6日至9日,每晚19:22,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

来源:每日新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