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喊话:中国拒绝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6:44 1

摘要:7月31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放话,说中国死活不放弃买俄罗斯石油,这俩国家的峰会还能有啥好结果?

法国人比咱们还上心,竟然跳出来替中俄峰会操碎了心!

7月31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放话,说中国死活不放弃买俄罗斯石油,这俩国家的峰会还能有啥好结果?

这话一出,大家都懵了,法国咋比当事国还急眼呢?

牌局的核心,是美方抛出的一个强硬要求:中国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根本不是商量,而是一道带有最后通牒意味的指令。附带的威胁也很直接:谁不遵守,就将面临100%的二级关税。

这个要求,直接戳中了中国的核心利益。能源安全是国家命脉,而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早已是中国确定的战略布局,岂会因美国一句话而动摇?

中方回应毫不含糊,当场就回绝了。

理由清晰有力: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向谁采购、如何采购,纯属本国主权范围,不容外人说三道四。

这一声断然的“不”,几乎为这次会谈定了基调,也迅速引爆了舆论场的交锋。

中方在24小时内连发两声,第一声尚显缓和,希望美方拿出诚意。

第二声则无比强硬,直言中俄能源合作“不容外人干涉”。然而,这场看似破裂的谈判中最微妙之处,恰恰是那个被中方称为“共识”的东西:双方同意暂时停止互相加征新的关税。

这意味着美国举到一半的24%关税大棒暂时收回,而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同步按下暂停键。

这显然不是握手言和,更像是两个拳手在中场休息时各自退到角落,相互对峙,谁也没真正放下戒备。

这个脆弱的“共识”,是双方在测试完对方决心后,为避免场面彻底失控而共同留下的一丝余地。

消息传回白宫,特朗普随即做出激烈反应,将给俄罗斯的“停火谈判期限”从50天骤然缩减至10天。

这无疑是一种极限施压的表演,意在向世界宣告,不服从其意志者,便要准备好迎接美元的制裁。

就在此时,法国媒体也加入了这场喧嚣。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高声质问:中国在石油问题上如此强硬,两国峰会的前景还能乐观吗?

他们将石油问题无限放大,似乎中美关系的所有希望,都悬于中国是否愿意为了美国的脸色而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

法国人的焦急并非空穴来风,但其根源或许并不在于对中美关系的担忧,而在于自身的处境。自2022年欧盟与俄罗斯能源逐步“脱钩”以来,欧洲的日子并不好过。

欧盟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份额从37%骤降至17%,天然气进口量更是削减了六成以上。

随之而来的是油价和电费飙升,普通民众为取暖发愁,工业企业则因成本高昂而纷纷外迁。

眼看着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愈发紧密,法国的焦虑感油然而生。

2024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5.9亿桶原油,同比增长9.3%,俄罗斯稳居中国第一大石油供应国。

更让欧洲一些人不安的是,其中高达38%的交易已采用人民币结算。

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7月的一次会议上便公开表示,中俄使用人民币结算可能会动摇欧元的地位,欧盟必须警惕其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

这种心态也体现在法国的外交困境中。

2024年5月在华盛顿一场美欧能源政策会议上,法国代表团曾试图提议,拉拢中国作为“中间人”向俄罗斯施压,但这一想法遭到了美国的断然拒绝。

美国坚持要求欧盟继续对俄保持强硬。这使得法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因此,法国媒体与其说是在分析地缘政治,不如说是在投射自身的能源焦虑与战略迷茫。

他们似乎希望中国能分担一部分欧洲正在承受的压力,但这显然是白日做梦!

事实上,无论是美国的威胁还是法国的“担忧”,都可能误判了局势的核心。

斯德哥尔摩谈判桌上的石油议题,更像是西方顺手捡起的一根棍子,用来敲打中国。

真正的症结,在于中美之间那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科技竞争、市场准入、产业链布局。这些硬骨头,在斯德哥尔摩那一天半的短暂交锋里,恐怕连皮毛都未曾触及。

对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非意气用事的“感情牌”,而是一笔清清楚楚的经济账。

正如一位能源分析师所言,俄罗斯的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地理位置邻近,运输成本相对低廉,这是任何一个能源需求大国都无法忽视的务实选择。

更何况,中国并未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4年上半年,其国内原油产量增长了2.3%,与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国家签署的长期供货协议也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买谁的油,用什么货币支付,中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底气。

因此,峰会能否举行,其关键根本不在于中国买不买俄罗斯的石油。

最高层级的会晤平台,其价值本就是用来处理这些最棘手、最危险的问题。

若因分歧而取消对话,则意味着连最基本的危机管控机制都已放弃,这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失败的选择。

斯德哥尔摩的这场短会,最终成为了一次高风险的摊牌。

美国借此摸清了中国的底线有多硬,而中国则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结语:

斯德哥尔摩会谈留下的 “暂停加税” 共识,与其说是和解的信号,不如说是大国博弈中 “斗而不破” 的常态。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在 “买谁的石油”,而在于国际秩序能否回归 “尊重主权、平等协商” 的正轨。

法国也好,美国也罢,若总想着用自己的焦虑绑架中国的战略,用霸权规则框定他国的选择,最终只会发现:在多极化的世界里,谁也无法垄断对 “秩序” 的定义,而每个国家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从来都坚不可摧。

峰会的意义,从来不是消除分歧,而是在分歧中找到共存的底线 。这一点,或许比任何 “担忧” 或 “威胁” 都更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