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子先生是我在中国美院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他以五年心血浇铸的巨著《中国书画收藏史》横空出世,正是对这一文明密码的终极解答。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填补了学术空白,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书画的生命史,本质是一部由无数藏家接力守护的文脉传承史。
《美术报》2025年8月2日鉴藏版
一位传统文脉的守望者和开拓者
写在叶子《中国书画收藏史》新书出版之际
■李昆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书画艺术是最璀璨的星座之一。
叶子先生是我在中国美院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他以五年心血浇铸的巨著《中国书画收藏史》横空出世,正是对这一文明密码的终极解答。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填补了学术空白,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书画的生命史,本质是一部由无数藏家接力守护的文脉传承史。
苦竹斋主:一位文化守夜人的学术苦旅
斋名“苦竹”,恰是叶子先生学术人生的精神隐喻。1948年生于杭州、祖籍绍兴的他,血脉中流淌着江南文脉的基因。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中国美院特聘教授、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多重身份凝聚成其独特的学术视野——他不仅是理论的构建者,更是实践的掌灯人。
先生是一位深植于中国书画鉴定与收藏沃土的学者,以“精于鉴赏,工于庋藏,潜心学问,著述等身”闻名。从《中国书画鉴定通论》到《中国书画鉴藏大辞典》,其30余部学术著作串联起中国书画鉴定学科的筋骨。而这部《中国书画收藏史》,则是他学术生涯中一场长达40余年的夙愿和奔赴。
著书之路布满荆棘。早在2001年中国美院讲坛上,面对学子们对书画收藏史知识的渴求,彼时的先生已埋下夙愿的种子。然而真正动笔时,“体例编排耗时三月”“图籍资料极度匮乏”等难题接踵而至。更令人扼腕的是,书稿中途遭遇重症与疫情的双重夹击。在化疗后的虚弱中,他凭借“苦竹”般的韧性伏案耕耘:“埋首耕耘,五易其稿,终于今年四月完成了这部多达63万字的书稿”。
2023年,时任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先生盛赞其“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专著”,并欣然同意作为社版图书重点推出。而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中国书画鉴定与收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
破荒之作:构建书画鉴藏的千年谱系
先生以宏阔的视野,首次将中国书画收藏的历史脉络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其开创性价值立下三重丰碑:
1.千年收藏长卷的系统性钩沉:本书终结了该领域“无史”的尴尬。全书七章恢宏架构:首先提纲挈领阐述书画收藏之特性和价值,进而详尽全面论述了自魏晋南北朝起,历经隋、唐、宋、元明直至清代末,千余年来整个中国书画收藏的发展历史,并条分缕析历代皇室秘藏、私家庋藏、著录专书、作伪伎俩、艺术市场乃至款识印记的流变,但凡有关书画鉴定与收藏的内容都包罗殆尽。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使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吉光片羽终成体系。
2.鉴定学跨学科的奠基:本书从文化学的发展出发,通过全面而详细的研究与论述,揭开了中国书画收藏的真实历史和发展规律。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指出:收藏史的研究,正是构建“中国书画鉴定学”不可或缺的深层地基——唯有厘清历代藏家的审美标准与流转逻辑,方能真正掌握“判优劣,明是非,辨真伪、定价值”的锁钥。
3.收藏灵魂三维度的文化深掘:这是本书最震撼人心的洞见。先生穿透器物层面,直抵收藏的精神内核——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种情怀”。“离开了文化,收藏就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离开了历史,收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而其中的情怀,更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寄托。”收藏,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得以血脉不断、气韵长存的隐性功臣。
三位一体:一位学者守护文脉的生态构建
先生的贡献远不止于一部专著。纵观其40余年学术生涯,他构建起“理论创新—教育传承—文化传播”的完整生态链:
理论之维:从《中国书画鉴定通论》到《气韵与鉴画》,他提出“气韵鉴定法”,将玄妙的传统经验升华为系统理论。30余部专著构筑起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学科大厦。
教育之维:在中国美院、西泠印社和美术报研修班授课的讲台上,他将“师徒秘传”的鉴藏技艺转化为学科体系,让书画鉴定从“小众技艺”成为“大众可学”的专业学科,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传播之维:由他策划的数场高峰论坛、学术研讨、艺术展览与媒体专栏,让传统书画走出学术殿堂,既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又普及了大众认知,为传统艺术“活态传承”提供了实践范例。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