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发现身边一个现象,身边有老人的家庭,有的家庭非常和睦,老年帮忙育儿,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是现实的“助力者”;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中国老话中藏有智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年人对于年轻家庭的意义是,她是传统价值的传递者,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也是生活智慧的提供者。
我们发现身边一个现象,身边有老人的家庭,有的家庭非常和睦,老年帮忙育儿,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是现实的“助力者”;
有的家庭却天天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各种关系非常紧张。
当然这不能完全去指责谁做的不对,毕竟养儿防老,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往往有一些老人的行为方式,真的会让子女感到心累、压力大,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年人经历过饥荒、吃不饱肚子、物质匮乏的时候,凡事讲究节约,这本无可厚非。
比如说妈妈就非常节省,喝过的酸奶杯,里面还挂有厚厚一层奶液,她都会用开水再兑一遍喝了,之后盒子还不舍得扔;
炒过菜的锅底,还有一层油,她都会拿馒头再擦一遍。
但是如果过度节省的行为,造成身体不适或者更大的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就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家的老人“没苦硬吃”:
近40度的高温,不舍得开空调,硬是熬成了“热射病”,住进了医院;
或者是每次买回的水果不舍得吃,要不就是先吃不好的,吃到最后,永远都得不新鲜的水果,把胃也吃坏了。
有网友就吐槽很不解,父母的存款七八十万,两个人都有退休金,加起来也一万多,在小县城本该生活的非常富足,但是毛巾永远都是用之前旧的发硬的,衣服破洞了也不舍得换;
更有甚者,非常节约用水,连她妈妈上完厕所他都要管着着,非得到自己再上一次厕所,一起冲才肯罢休。
也有网友分享,因为婆婆太节约,发了霉的东西舍不得扔,又做给全家人吃,结果一家人肠胃炎住进了医院,医药费都花了好多。
和这样的老人住在一起,生活真是毫无质量而言,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省钱、存钱,活成了现实中的葛朗台。
殊不知,一个家的财运都是流动平衡的,你存下的钱肯定以另外一种形式溜走。
老年人在辛苦了大半生,该为自己活一回,中国的父母就是太具牺牲精神,一门心思的都想着为子女好、给孩子存钱,结果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子女内心也会觉得愧疚、有亏欠。
和大学好友丽丽聊天,她非常苦恼,觉得自己的妈妈太依赖自己,她本身就是独生女,妈妈就她一个女儿,加上她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连她上大学,都是妈妈一起过来陪读的。
之前她很享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但是随着她交际圈的扩大,有了新同事、朋友,谈了男朋友,最后结婚生子。
虽然她们一家三口还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她的情感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其实她心理上是不希望妈妈一直跟着她的,有时候觉得“很是负担”。
老人过度情感依赖,会给孩子造成困扰:
心理上的压力——
如果父母把所有情感需求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每天必须打电话、要求随叫随到,子女会感到自己像“情绪垃圾桶”,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焦虑、压抑甚至回避父母。
家庭关系方面的压力——
过度依赖的父母可能会干涉子女的婚姻、育儿方式,导致配偶不满,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个人和事业发展受影响——
如果父母频繁因小事要求子女请假陪伴,或者情绪不稳定影响子女工作状态,可能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老年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人老了,从单位退休,或者不再从事工作,本身就会感到“被社会抛弃”,如果再将目光转向子女,越发依赖子女,就会让彼此都会感受到压力。
很多子女因为愧疚感,觉得“父母养大我不容易,我必须随叫随到”,但这样反而可能让关系变得沉重。
健康的爱是有界限的,就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好的父母,是能够被孩子‘抛弃’的父母。”
小某书上一搜“负能量的妈妈”,满屏都是吐槽树洞似的帖子,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的压力大,又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信念,所以就将抱怨的话都倾吐给了子女,殊不知,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罗翔说,父母向孩子诉苦,本质上是在转移痛苦,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孩子无法解决父母口中所说的各种矛盾和争端,只能默默忍受,自己消化。
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是不健康的,是倒置的亲子关系,孩子成了小大人,而抱怨的父母成了需要安慰拥抱的孩子。
这种角色就已经错位了,家庭系统排列中指出,父母有父母的位置,孩子有孩子的位置。
就有网友说,妈妈总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她面前抱怨自己的婚姻,小的时候,当她听妈妈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
等到长大后,妈妈还在当着她的面咒骂、侮辱、后悔、悲伤等各种情绪在她面前倾倒,她莫名就会感到很厌烦。
负面情绪会传染,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抱怨、悲观的人,会显著增加听者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导致焦虑、疲劳甚至抑郁。
而且唠叨抱怨的人将对方当成了情感垃圾桶,自己舒服了,对方却承受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和能量。
尤其在父母和子女间,唠叨抱怨还会伴随着“道德绑架”,无形将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让自己的孩子感到愧疚自卑。
子女最大的感受往往是,不是不想孝顺,而是每次交流都像在“受训”,最终选择逃避。
其实,父母也并不是故意在子女面前唠叨、抱怨,或者过于关注自我的世界,依赖子女、不敢尝试新事物,而是他们在面对衰老、孤独的过程中,失去了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是恐惧害怕的表现,就像溺水的人想拉着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子女要做的是,不用刻意讨好、顺从父母,而是用自己的能量和知识,帮助父母找回生命的主动权。
带他们去品尝好吃的东西,看美丽的风景,将视野放宽些,不再以“旧地图寻找新大陆”,听一些健康讲座,摒弃过去一些传统过时的习惯和观念,与时俱进;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上老年大学、参加社区活动,学习手机拍照、小视频等新技能,帮助他们找到同龄朋友,建立独立的生活圈;
找固定的时间家庭出游,理解和倾听父母的心声,用“共情+引导”的方式改善沟通方式,找到彼此合适的距离。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是渐行渐远的过程。如果在父母晚年的时候,还能彼此“拖累”,生活在一起,对子女来说,也是莫大的福气。
希望我们能找到更阳光的生活方式。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