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重量也是个大问题,早年间各国都得用车拉着走,步兵扛起来费劲。咱们中国军队从建国后就特别注重这块,因为打仗多在山地,摩托化没那么发达,武器重了就拖累机动性。
重机枪这玩意儿,在军队里头一直是个硬骨头,尤其是大口径的12.7毫米那种,火力猛得能撕开轻装甲车,还能对付低飞的飞机啥的。
可重量也是个大问题,早年间各国都得用车拉着走,步兵扛起来费劲。咱们中国军队从建国后就特别注重这块,因为打仗多在山地,摩托化没那么发达,武器重了就拖累机动性。
回想五十年代,仿苏的54式高射机枪,全重得88公斤,三四个人抬着跑都喘粗气。后来七十年代搞出77式,减到56公斤,算进步了,但还是沉。
八十年代中期的85式,进一步瘦身到40公斤左右,这在当时已经是世界前列了。可没想到,一份从境外渠道弄来的情报,把整个研发方向给带偏了,结果阴差阳错造出个全球最轻的家伙。
先说说苏联的NSV重机枪吧,这枪是1972年服役的,取代了老式的DShK。苏联人设计它时,就想着既能当步兵支援武器,又能装坦克上防空用。
结构上用导气式原理,枪机偏移闭锁,只能全自动射击。枪身25公斤,枪管9公斤,三脚架16公斤,总重41公斤。
射速每分钟450到600发,有效射程2000米,能打步兵群、火力点、轻型车辆,还能防低空目标。生产工艺简单,冲压铆接多,耐用性强,在阿富汗战场上苏军用得不少。
西方一开始还猜是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后来才知道是三位工程师尼克金、沙科洛夫和伏尔科夫的作品,代号“悬崖”。这枪出口多,华约国家都用,甚至有些北约成员国后来也替换老M2用它。
八十年代初,中国军工部门通过一些渠道拿到NSV的情报,里头写着重量25公斤。军工人一看,傻眼了。美国M2HB重58公斤,咱们85式才刚到40公斤,苏联怎么一下子轻这么多?
肯定用了新材料或新技术啊。实际上,这情报有猫腻,它只写了枪身重25公斤,没算三脚架的16公斤。可当时谁知道呢?情报来源有限,冷战时期信息封闭,误读就误读了。
加上那会儿中国陆军在西南边境打轮战,山地环境要求武器轻便,便于步兵扛着转移。重机枪火力强,但太重就成累赘了。
领导一看,这NSV25公斤的指标太诱人了,得追赶啊。于是,1985年就开始论证新一代重机枪,核心目标就是全重控制在25公斤左右,甚至更低。
研发单位费了老鼻子劲了。从子系统入手,先搞导气和管退结构混合的自动原理,这能减轻后坐力,提高稳定性。
材料上大量用铝合金和钛合金替换钢件,枪身结构简化,闭锁机构优化成短后坐设计。三脚架改成球状铰链,便于调整角度。
弹链供弹,50发一链,射速控制在400到600发每分钟。有效射程1500到2000米,精度在200米内散布圈不超过48厘米。
整个过程分阶段,1985到1989年是论证和技术准备,立项后从1989到1995年完成定型。定型时命名为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QJZ是重机枪缩写,89是立项年份。
全重26.2公斤,枪身17.5公斤,三脚架8.7公斤,比目标25公斤多了一点,但已经是极限了。比起85式的40公斤,减重幅度大,机动性提升明显,两人就能扛着跑,适合山地作战。
话说回来,这情报错误闹的笑话不小。多年后苏联解体,信息公开了,大家才知道NSV全重41公斤,跟85式差不多。25公斤只是枪身,不含架子。
可当时中国已经拿到实物了!1982年,通过罗马尼亚渠道,弄来一辆T-72M坦克,配套就有NSV机枪。为保密,坦克改名64式,拆成零件运进来。
只有坦克研发单位知道,轻武器部门被蒙在鼓里。结果,轻武器团队在那几年绞尽脑汁减重,追的“目标”其实就在国内坦克基地测试呢。
等解密时,89式已经服役了。要是早知道真相,可能就不会这么拼,重量指标或许定在30公斤以上。但也正因为这误会,逼出技术突破,89式成了全球最轻的12.7毫米现役重机枪,纪录保持到现在。
技术细节上,89式有不少创新。自动方式是气吹和管退混合,枪管短后坐,减轻了射击震动。供弹用金属弹链,左边进弹,右边抛壳。
瞄具简单,机械式为主,后来加了光学镜。射击模式全自动,战斗射速60发每分钟,避免过热。枪长2.1米,枪管1米,初速850米每秒。
弹药用54式穿甲燃烧弹或钨芯弹,能穿透轻装甲。相比NSV,89式更注重平射,兼顾高射,适合步兵连排级使用。出口型叫W95,卖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部队反馈,机动好,在训练中两人扛着转移阵地快,火力覆盖广。但也有短板,连续射击时枪管热得快,需要换管,精度在远距离稍逊M2。
从历史看,中国大口径机枪发展一直围绕减重。54式是起步,77式减到56公斤,85式40公斤,89式26公斤,这步步递进反映了军队需求。
山地战经验多,步兵分队靠人扛,武器重了影响战斗力。情报虽错,却推动进步。要没这“25公斤”的紧箍咒,技术攻关可能没这么猛。
科研人员用有限资源,迭代设计,测试上千次,材料从钢到合金,结构从复杂到紧凑。结果不光轻,还可靠,在恶劣环境下动作稳。
与其他国家比,美国M2HB重58公斤,耐用但笨,适合车载。苏联NSV41公斤,平衡好,但解体后生产散。俄罗斯后来出Kord,枪身25公斤,全重41公斤,跟NSV类似。
中国89式26公斤,机动性碾压,成了标杆。有些国家试着仿,但材料和技术跟不上。伊朗有款AM50,重量接近,但精度差。欧洲FN Herstal的M3M重33公斤,不如89式轻。
服役后,89式装备陆军步兵分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在演习中,压制敌方阵地效果好,射程远,威力大。海军陆战队也用,适合两栖作战。
出口到非洲和中东,价格实惠,维护简单。技术影响后续型号,轻量化理念延续到新机枪上。情报错误虽尴尬,但结果正面,推动军工自力更生。
军工领域,情报误判常见,冷战时信息不对称多。像美国五代机数据造假,中国也被坑过,但每次都转化成动力。
总体说,这事挺有意思的。一份错情报,逼出世界纪录。军工发展就这样,压力下出成果。89式不光轻,还实用,证明中国军工实力。
未来,随着新材料如碳纤维,重量还能降,但核心是平衡火力和机动。情报工作重要,避免类似乌龙,但也得承认,错误有时带来意外收获。中国军工从跟跑到领跑,这枪就是例子。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