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界素有“硬核医生”之称的张文宏教授,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坦言:75岁之后的健康状态,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管理。不信?那就一起看看,步入75岁门槛后,老人们普遍出现的6个“现状”到底是啥。
“人老了,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器,零件虽还能运转,但总会有点‘咯吱作响’。”
在医学界素有“硬核医生”之称的张文宏教授,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坦言:75岁之后的健康状态,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管理。不信?那就一起看看,步入75岁门槛后,老人们普遍出现的6个“现状”到底是啥。
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情景:老人刚刚放下眼镜,转身就问“我眼镜去哪儿了?”很多人调侃这是“老糊涂”,实则背后隐藏的是脑萎缩的自然过程。
根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40%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这并不等同于老年痴呆,但确实是大脑功能退化的信号。医学上称之为“轻度认知障碍”。
大脑就像一块海绵,年轻时吸饱水分,思维敏捷;但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元逐渐减少,脑体积缩小,功能也随之减退。
临床发现,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阅读、下棋、适度社交,能有效延缓大脑衰退。就像老车多跑跑,不容易锈死。
很多老人一到75岁以后,就会出现腿脚不利索、走路不稳的情况。这并非单纯的“缺钙”,而是肌肉在悄悄流失。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30%患有肌少症。这是一种以骨骼肌减少和肌肉力量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是导致跌倒和骨折的重要原因。
一位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老年患者,因在凌晨上厕所时跌倒导致髋部骨折,住院近两个月。医生检查发现,他肌肉量已低于正常下限。
肌肉不像脂肪,看得见也摸得着,却常被忽视。
建议老人每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类,结合简单的抗阻训练(如手握哑铃、坐姿抬腿),哪怕每天10分钟,也能有效预防肌少症。
俗话说:“人老血管先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流动阻力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问题也随之而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7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达到76.4%,高血脂、高血糖紧随其后。三高不仅让人头晕乏力,更是中风、冠心病、肾衰竭等重大疾病的“幕后推手”。
张文宏教授曾在一场老年健康论坛上指出:“三高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全身老化进程的一个写照,越早管理,越能延长健康寿命。”
如何管理?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按时服药是“三板斧”。每天快走3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少油少盐饮食,是对血管最好的“保养”。
血管养好了,全身都顺了。
“以前头一沾枕头就睡着,现在晚上动不动就醒,天一亮就再也睡不着了。”这是很多75岁以上老人常常吐槽的问题。
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会显著减少。褪黑素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一种激素,调节睡眠节律。它的减少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4年发布的报告指出,75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50%存在中度以上的睡眠障碍。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速大脑老化、提高慢病风险。
建议老人保持规律作息,晚饭不要吃太油腻,睡前不要看手机等蓝光屏幕。如果睡眠问题严重,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期的助眠药物或褪黑素补充剂。
“睡得好,老得慢”,不只是说说而已。
“我吃得少,是因为肚子不饿。”这不一定是胃口问题,而是胃肠道功能减退在悄悄作怪。
随着年龄增长,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老人常常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等现象。加上牙口不好,很多老人偏爱吃软烂食物,结果摄入的营养越来越单一,缺乏蛋白质、铁、钙、维生素D等问题频发。
国家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35%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直接影响免疫力、伤口愈合能力和抵抗感染的能力。
营养科医生建议,老人应少量多餐,主食搭配粗细粮,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可选豆腐、蛋、鱼),并定期补充维生素D和钙。
“吃得对,老得慢”,比“吃得多”更重要。
人老了,不只是身体脆弱了,心理也变得敏感。看到子女忙于工作无人陪伴,或是老友一个个离世,很多老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0%以上存在轻度至中度抑郁症状,但很多人不愿承认或不知如何求助。
一位75岁的上海退休教师,在老伴去世后,开始失眠、食欲差、情绪低落,家人起初以为只是“伤心”,直到几个月后才发现是老年抑郁症。
医生指出,老年人的“心理免疫力”也需要维护。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与孙辈互动交流,都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身体有病看医生,心里有病也要看医生”,这不丢人。
张文宏教授曾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突破78岁,但‘健康寿命’只有68岁左右。”也就是说,许多老人虽然活得久,却并不健康。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身体多运转几年。医生们呼吁:健康不是等病了才重视,而是从日常点滴中慢慢积累。
老年人要关注的,不只是有没有病,而是有没有活得有质量。吃得好、睡得香、走得动、心情好,才是“长寿四宝”。
健康管理,不是年轻人的专利,75岁开始也不晚。因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75岁,对很多人来说,是生命中的“下半场”。这段旅程虽然更加缓慢,却依旧值得被认真呵护。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更是传播健康理念,点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愿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科学的指引下,活得更健康、更有尊严、更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人健康大数据报告(2024年版)[J].中国老年报,2024(18):5-7.
[2]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质量白皮书(2024年)[J].健康中国,2024(12):28-30.
[3]王小燕,李睿,张宁.社区老年人肌少症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04):412-417.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