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025年7月以来,河南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全省平均气温飙升至30.5℃,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3.2℃,刷新了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高温酷热的同时,降水却急剧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79.5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少了一半还多。驻马店更是重灾区,
“我种地四十多年了,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河南驻马店一位老农站在干裂的农田旁,满脸无奈与焦虑,望着毫无生机、被烈日烤得枯黄的庄稼,发出这样的感慨。
进入2025年7月以来,河南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全省平均气温飙升至30.5℃,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3.2℃,刷新了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高温酷热的同时,降水却急剧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79.5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少了一半还多。驻马店更是重灾区,7月降水量仅6毫米,与常年同期的184毫米相比,偏少幅度高达96% 。长期的高温少雨,让河南多地陷入重度以上气象干旱,驻马店、周口和漯河局部站点甚至达到特旱级别,这是一场罕见的极端高温干旱考验。
在驻马店的乡村田野,土地干裂的口子触目惊心,大得能塞进成年人的手掌。放眼望去,玉米叶子卷缩成麻花状,花生苗也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气。一位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无奈地摇头叹息:“大半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这么严重的旱情还是头一回碰上,今年这庄稼,怕是要遭大殃。”
在周口淮阳,农户孙先生承包了百余亩玉米地,为了保住这些庄稼,他每天都要用井水灌溉。然而,干旱的土地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无论浇多少水都无法浇透。“这二十多天,我没日没夜地守着浇地,人都瘦了20斤。”孙先生苦笑着说,高额的电费更是让他压力山大,一个月下来,电费就花了2000多元 。即便如此,庄稼的生长还是受到了严重影响,结出的玉米棒又小又瘪,减产已成定局。
开封杞县宗店乡的张大爷也有着同样的遭遇,村子里的几口机井成了农户们争抢的稀缺资源。每天凌晨三四点,天还没亮,张大爷就带着水泵、水管等设备,匆匆赶到机井口排队占位置。“大家都要浇地,只能排队等着,前面一家浇完,后面一家才能接上。有时候为了等一个浇地的机会,得等上一整天。”
这场罕见的旱灾,对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的打击是巨大的。玉米、大豆、花生等夏播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急需水分滋养。然而,干旱导致的高温和缺水,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紊乱,发育不良,产量和质量都受到极大影响。初步统计显示,豫南、豫东部分地区的玉米、花生、大豆等秋粮作物减产已成定局,部分地块甚至颗粒无收。商丘市柘城县一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忧心忡忡地估算,今年合作社的玉米产量可能减少70%以上,如果后期仍无有效降雨,损失还会更大 。
面对如此严峻的旱情,政府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以赴帮助农户应对这场危机。河南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现金预拨中央5000万元抗旱资金和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周口市、驻马店市也分别安排下拨抗旱资金2000万元、900万元,用于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设备购置 。水利部门积极协调水库放水,连通沟渠,让宝贵的水源流向干涸的农田;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灌溉、合理施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多年未见的罕见旱情,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持续上升,这直接导致了蒸发量的加大。河南地区的平均气温也随之升高,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土壤中的水分难以留存,加剧了干旱的程度。而且,气候变暖还使得大气环流模式发生改变,原本正常的降雨规律被打乱,降雨带的分布也出现异常,河南地区的降水明显减少,干旱问题愈发严重 。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旱情直接影响家庭收入。许多农户表示,今年的收成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更别提盈利。如今,虽然政府的抗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农户们最期盼的,依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降雨。他们期待着这场雨能滋润干涸的土地,唤醒沉睡的庄稼,让他们一年的辛勤劳作能有一个好的回报 。而从长远来看,如何提高农业的抗旱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来源:夏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