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学生会赴铜川开展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实践活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6:09 1

摘要:随后,团队进入桥上李家瓷坊,李钟楼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向大家讲述了其父李升科与他的姐姐李竹玲的佳作。为此,大家对耀州瓷的工匠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千年窑火不息,瓷韵匠心永续

西安翻译学院学生会“古瓷新韵”实践团奔赴铜川市,展开了一段韵味独特的非遗寻根之行。

团队于6月29日出发前做好工作部署安排后前往铜川市开展本次实践第一站——陈炉古镇。

团队成员先后采访了当地的三位非遗传承人。团队首先来到王家瓷坊,王战军老师以朴实的方言向团队介绍了耀州瓷的“文房四宝”。

随后,团队进入桥上李家瓷坊,李钟楼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向大家讲述了其父李升科与他的姐姐李竹玲的佳作。为此,大家对耀州瓷的工匠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在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团队采访了守正创新的铜川技艺大师李和平先生。李先生带领团队解开了耀州瓷的各种神秘面纱,同时,团队成员们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得到提升。

一盏花灯照古今,一抔泥土塑春秋

实践第二站,团队来到耀州区。团队成员先后拜访了耀州花灯传承人宋志刚老师与耀州泥塑大师杨小平老师。宋志刚老师演示了以竹篾为骨、宣纸为肤的花灯制作工艺,团队成员参与制作了融合现代元素的石榴花灯;杨小平老师则带领大家用耀州的红胶土捏塑人物的头像,讲述泥塑“三分塑、七分彩”的审美哲学。成员们感叹:“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态的生活智慧。”

刀走春秋意,纸藏天地心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走进宜君县。宜君县文化协会的郭华老师向团队展示了“一剪成画”的技艺。团队成员在郭华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以“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郭华老师提到:“剪纸是老百姓的语言,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土地的故事”。

古意承新韵,青春续匠心

本次调研共计形成了非遗传承人资料、影像素材百余条,发布新媒体作品30余篇。未来,西安翻译学院学生会将持续搭建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桥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播,助力非遗保护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青春五千年,文化谱新篇

当我们的指尖触摸陈炉古镇的陶土,当耀州的花灯照亮年轻的脸庞,当宜君的剪纸在手中焕发新生,非遗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驱动其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我们以青春目光洞察古老智慧,用创新理念激活文化基因,让沉睡的文物“醒”过来,让尘封的故事“火”起来。西译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勇扛文化担当——以青春热忱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实践赋能传统新生。

(作者:西安翻译学院学生会“古瓷新韵”实践团)

来源:教育资助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