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很久之前就怀疑,语言这玩意儿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灾难。尤其是父母这张嘴,一旦开了口,简直堪比地铁广播:频繁、无感、机械、带点恼人——你不想听,却无法逃离。
有时候,沉默比唠叨更响亮。
有时候,父母嘴一闭,天就晴了,孩子就活了,连WiFi都跟着快了。
我很久之前就怀疑,语言这玩意儿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灾难。尤其是父母这张嘴,一旦开了口,简直堪比地铁广播:频繁、无感、机械、带点恼人——你不想听,却无法逃离。
因为说得多,不代表沟通;反而像是隔着栅栏往孩子身上泼水,一边喊“你快点干净起来呀!”一边奇怪他为啥越来越反感。
再者,人一旦急了,话就多;一旦多了,就蠢。
真理往往在嘴闭上的时候出现,而不是在你把道理抖落一地的那一瞬间。
每个家长都跟“复读机”谈过恋爱,还爱的深沉。
一句“你快去写作业”,一天可以念出“茴香豆”写法的八种花样。
而孩子嘛,他们听不懂“你要努力”这种“隐含鼓励”的复杂语言系统,他们只听见潜台词:“你又不行了。”
有回我去朋友家蹭饭,刚端起碗,朋友家的娃就坐那开始写作业。她妈一边炒菜一边从厨房吼:“你别划水啊,今天语文必须全对!”
男孩嘴里咕哝了句:“知道了。”
我那朋友的脸立马挂不住,冲过来夺命三连:“你说话这态度给谁听的?是不是你爸妈在家你也这么顶嘴?”
孩子没说话,笔头顿了顿,随后啪一下合上练习册,“我不写了。” 然后低头开始刷手机,像是在祭奠刚刚被母亲气死的好学之魂。
饭桌上空气凝固成猪油,没人敢动筷。
那一晚我学会一课:凡事讲究时机,连劝学也要看菜下锅——在饭点催孩子学习,等于一边端着热汤一边拔头发,自己心疼还想怪别人不懂你。
所以说,唠叨是家长版“降维打击”,却也是亲子关系的“自毁开关”。
没错,沉默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温柔的包围。
我一个邻居,东北大姐,做饭贼香,脾气也辣。她儿子初三的时候开始迷上打游戏,每天回来拎着书包就坐电脑前,学习像是宿命,只有“打排位”才能找回人生尊严。
一开始她上来就是一顿骂:“你要不行你就别考了,考个烧烤证得了!”
男孩装聋作哑,耳朵都快练成自动屏蔽系统。
后来,她学聪明了,也不骂了,只负责炖肉,饭点到了就端上桌:“来来来,今天是你最爱的溜肉段,吃完再去玩会儿。”
就这样过了两个星期。
一天晚上我从楼下回来,看到她家灯还亮着,男孩趴在餐桌前写题,吃着凉了的红烧鸡翅。
她靠在门口抽烟,没吭声,只是轻轻说了句:“别太晚,早点睡。”
所以说有些信任,是不需要大声说出口的,它像是一件挂在门口的外套,孩子冷了,自然知道披上。
说实话,我原来也信奉“沟通无敌”教条,天天像开会似的对着孩子输出育儿PPT,恨不得给人整崩溃了还能附送反馈表。
直到有一天,我失声了。
不是比喻,是真的发烧加喉咙发炎,嗓子沙得能刮玻璃。
孩子放学回来,一屁股坐沙发上,我看他状态不对,眼圈有点红。我冲他努努嘴,示意“怎么了”。
他低头玩着指甲,说:“老师今天说我作业抄的,冤枉我了。”
我想说:“你有没有去解释?”说不出来,只能比了个“讲讲”的手势。
他就说了很多很多,一边说一边眼泪刷刷流,我伸手抱了他一下,他搂住我说:“你终于不骂我了,我愿意跟你说了。”
那一刻我哑着嗓子,脑子里却有个声音大喊:“原来你一直不是不说话,是被我逼到没话说。”
因为陪伴不是监督,不是念经,更不是打鸡血。
它是静静坐在身边,哪怕只是递上一杯水,也能比千言万语更走心。
说到底,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实就像穿衣服,要看天气、看场合、看孩子长了没,不能十多年都一成不变。
解决之道?
1、闭嘴不等于放弃,是另一种智慧的“话疗”。 有话不一定要说,说了不一定听,听了不一定做。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你说我做,而是你静我动。
2、行动比语言高级,日常细节就是最好沟通。 多煮饭,少讲理;多微笑,少皱眉。别总想着给孩子灌心灵鸡汤,不如带他去吃一顿牛肉拉面,效果好得多。
3、放下对“成绩”的执念,抬头看看孩子的心情。 成绩单上的数字,是过程,不是定义。把孩子搞成“数据载体”,本身就已经是一场误会。
有次朋友问我:“你觉得一个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我说:“饭桌上能听见孩子笑,饭后他还能留在你身边多坐五分钟。”
因此,有些道理说多了反而廉价。
就像《喜剧之王》里的那句——“我养你啊”——真感人,但前提是,你得让人愿意听你说。
安静地陪伴,默默地撑伞,不是你没在教育,而是你用行动在说:“我一直在。”
最后,套一句周星驰的语气:“做人嘛,最重要是开心……跟孩子相处嘛,最重要是闭嘴。”
让教育,归于无声;让亲情,留在日常。
比什么都好。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