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点钟的横滨,阳光透过体育馆玻璃,把地板烤得发亮。手机屏幕里的抽签直播还未开始,评论区已炸开了锅。有人嚷嚷着“国乒又要横扫”,手里还攥着小纸条,紧盯签表,好似在买彩票。赛场外的热闹,就像小区大妈围观新搬来的邻居,嘴上不饶人,心里却盼着自家孩子能一鸣惊人。
三点钟的横滨,阳光透过体育馆玻璃,把地板烤得发亮。手机屏幕里的抽签直播还未开始,评论区已炸开了锅。有人嚷嚷着“国乒又要横扫”,手里还攥着小纸条,紧盯签表,好似在买彩票。赛场外的热闹,就像小区大妈围观新搬来的邻居,嘴上不饶人,心里却盼着自家孩子能一鸣惊人。
其实,中国队并非首个抵达横滨的。日本代表队和韩国代表队早早到来,好似高考前的学霸提前占座。中国队十二人大部队,行李箱一字排开,让人一看便觉“稳”。但这“稳”并非表面功夫。林诗栋换了新底的球鞋,王楚钦的球板,教练组用数据测了五遍旋转。说“准备充分”都太客气了,他们把一切意外都考虑周全,最后打包收进行囊。
孙颖莎
镜头扫过场边,孙颖莎低头专注系鞋带,旁边的王曼昱正和队医聊心理战术。陈幸同举着手机自拍,蒯曼在一旁扎头发,全无大赛前的紧张。这支年轻的队伍,气氛松弛得如同在开班会。可一上场,他们切换状态比开关还快。裁判一声哨响,孙颖莎的眼神瞬间变了:“你球还没发,我就开始想下一局的抢攻了。”
有时我觉得,国乒的“板凳深度”不过是个网络梗。纸面上十二人,个个都能打主力。但真到淘汰赛,背后那点“青黄不接”的小心思,只有教练组和球员心里明白。前几年,樊振东、马龙撑着场面,后面的小将还在摸索。如今轮到林诗栋、向鹏、陈垣宇这些95后、00后扛大旗,大家嘴上喊着“新老交替”,其实都怕关键时刻掉链子。数据不会说谎,近三年中国队在国际乒联赛事的胜率极高,可偶尔几场失利,弹幕区的“谁谁谁该退役了”就像早市的吆喝,没完没了。
说起战术,并非都是“快、准、狠”三板斧。如今日韩对咱们的研究,细致到每个人发球的小习惯。日本队的伊藤美诚,比赛前还在社交媒体发狠话,结果上场一看,发球姿势变了好几套,专门针对中国队的接发球。张本智和每次出场都自带BGM,打球如连招,眼神凶狠。韩国队的防守反击,去年差点把中国男队打懵。欧洲那些老将,关键分能掏出奇葩发球,让观众直呼“顶不住”。
其实,压力最大的时候不是比赛打响那一刻,而是抽签结果出来的瞬间。谁碰上谁,谁躲过谁,心理预设就此拉开。你说国乒没短板?新老交替、板凳深度、外界期望、媒体压力,这些都是无形的敌人。去年世乒赛,王曼昱被对手逼到绝境,独自坐在球台边发呆,记者拍下那一刻,弹幕一片“心疼曼昱”。可她下一局直接反杀,你能看出这姑娘在心里如何和自己较劲吗?
梁靖崑退赛 薛飞递补
队员们的状态和我们想的不一样。赛前他们一起玩UNO,谁输了谁买奶茶。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但在国乒队内,大家都成了彼此的圣诞老人。自愈、互助、闹着玩,谁压力大就拉出来聊聊天。你说冠军重要吗?当然重要,但过程更有意思。每一分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打得好,球迷一夜刷屏;打得差,第二天微博超话直接翻车。
主场氛围中,日本观众的拉拉队喊到破音,国乒选手却心如止水。孙颖莎说,场上只有她一个人,谁都打扰不了。王楚钦去年在对手主场硬拉比分,赛后笑着说:“观众喊什么我都没听见,自动屏蔽了。”你要问国乒稳不稳,别光看数据和奖杯,得看关键分上他们的表情——有人咬牙切齿,有人低头笑,更多的是“老子不服输”的倔强。
有趣的是,外界的舆论比场上比分还热闹。网友有时像拿着放大镜,专挑国乒的短处,自家的事却不管。有人盲目自信,也有人等着看笑话。其实真正懂球的人都知道,横滨冠军赛这种密集赛制,容错率极低,谁状态掉链子,谁就提前回家。抽签不是决定命运,但绝对能让心跳加速。
国乒打到现在,没人顺风顺水。马龙带伤逆转、王艺迪硬扛日韩围攻、丁宁刘诗雯被喷得体无完肤,哪一场不是从困境中拼出来的?可每次被唱衰,他们反而越能爆发出狠劲。你说冠军重要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队员在赛场上挣扎、突破,最后露出笑容的那一瞬间。
横滨还没开打,气氛已拉满。有人赌国乒包揽,有人等着看热闹。冠军归谁?谁知道呢。反正我已备好瓜子,准备边看直播边等弹幕区“神预言”了。你们怎么看?谁押谁爆冷?留言区开个盘,赛后一起见证谁打脸,谁是天命神算。
来源:乒乓特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