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建”到“共育”:关于部校共建目的、主体与方法的再思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5:18 1

摘要:“部校共建”机制是打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与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有益尝试。“共育”首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践行“教研用”一体,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检验的深度融合。

摘要

“部校共建”机制是打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与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有益尝试。“共育”首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践行“教研用”一体,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检验的深度融合。

实践性是新闻传播学的鲜明特色,体现在新闻传播学关注实践、研究实践和为实践培养人才的学科传统与使命。最新版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指出,“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传播现象的学科。”无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还是1918年在北京大学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学的诞生总是与当时蓬勃的新闻实践密切相关。新时代,新兴媒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学和传播学存在的物质基础,从实践上给新闻传播学提出新的研究议题,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对于新闻传播学而言,其理论发展的逻辑就是实践引领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理论创新作为实践的成果推动实践的持续进步。

新闻传播学显著实践性的另一面是强烈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非常重视新闻工作,“新闻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在尊重新闻传播工作实践性、政治性的基础上,关于加强新闻教育、提升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复旦模式”之所以20多年前在上海诞生,既有复旦新闻学人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同志深刻理解新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规律与关系的因素,也有上海市这座城市和复旦大学这所高校的特殊性。在21世纪初,上海市的传媒业体量大、形态丰富,既有党报《解放日报》,又有都市报《新民晚报》、文化报《文汇报》,同时上海的广播电视、出版业也同样比较发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发展思路清晰。21世纪初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不仅开展新闻理论教育,而且对传统新闻的四大业务——采、写、编、评的教学也很重视,是当时师资、课程、图书资料比较完备的新闻院校之一。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当时“部校共建”的最合适组合。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部校共建”是打通推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科学选择,并升格为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政策文件,在许多省份、主流媒体和高校新闻学院落地,为培养优秀的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新闻教育和研究人才提供了组织保障。

时至今日,新闻传播学所关注的活动与现象发生了许多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对百年来以报刊为主导的传媒格局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闻传播观念的改变。研究对象的复杂化进一步激励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创新,并向新闻传播学教育创新传导。“部校共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在新的传媒生态下如何继续培养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有用的人才?在“乱花迷人眼”的当下,单纯地从技术、政策、现象等一个或几个维度理解新闻传播学教育,难免陷入具体问题而失去了对其中整体问题的把握。我们不妨先抓住其中“元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

目的论:服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

新闻传播学相较于其他一级学科具有更显著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因此学科的课程思政、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属性和责任也更加突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目的是“部校共育”新闻人才,这一工作机制之下的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实习实践等“事”的层面的工作,统一在“育人”这个总体性的目标中。“育人”首在“育心”,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水平的理论创新。

培育新闻传播领域的时代新人。育新人,是教育工作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交集。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价值远比新闻职业技能要丰富和深刻。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服务,同时“部校共建”的双方也应看到,当前乃至未来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已经呈现出新的样貌、遇到了新的挑战:既要有“一对多”的正面宣传,也要有“多对多”的文化浸染;构建良好舆论生态不是宣传部门一家的事情,信息传播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是重要参与者。

从个人层面来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中保持作为人的判断力,使信息传播为人所用进而实现“人的解放”,需要有必要的媒介素养。从社会层面来看,构建科学高效的传媒治理体系、发挥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建设性作用,需要对当前的传媒生态与格局有科学的认识。从国家层面来看,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以国际传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深刻理解。经过上述的理论武装,新闻传播学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主流媒体工作还是当“自媒体”博主,甚至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增量。

“部校共建”应从培养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人转向培养具备新闻传播素养的人,面向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更大空间和学生更长远的人生道路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党的各级宣传部和主流媒体,不仅是新闻传播职业人的聚集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理论的高地,“部校共建”不仅传递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更要把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科学理论和先进经验灌输给新闻学子,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媒介素养、传播能力和“共同体”情怀,以新闻传播学教育培育适应乃至引领新传媒生态的时代新人。

涵育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成功的育人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武装,理论创新与立德树人应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一体两面。理论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方式,新闻传播学教育与新闻传播实践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地完成理论创新,而要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不断推进认识的发展,直至形成创新理论。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术的立身之本,就是有效解决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问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理论能够被实践检验、推进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既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成效,也蕴含着更多原创性理论的“种子”。进一步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洞悉传播现象、改进传媒治理、掌握舆论话语权主导权的关键,也为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能力提供了指引指南,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培养时代新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理论创新过程中对正确政治方向的把握、对历史与文献的梳理、对现实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如果单纯从学术的角度看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问题,那么其推进的方向是发散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不扎实的。只有结合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实践,发散性的学术思考才有了聚焦的方向和坚实的落脚点,这是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

例如,对于如何看待传播技术这个问题,从资本、未来学等角度都可以解释,也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只有“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才最贴近中国实际、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再比如,国际传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只有到世界各地去采访、去相遇、去感受,才能体会到世界各国的差异性与普遍性,认识到世界不是一个整体但可以是共同体,进而认识到国际传播分众化、精准化的意义和国际传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

主体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新闻传播工作是科学理论灌输的重要渠道,相应地新闻传播学相较于其他多数学科具有更鲜明的思政属性。新闻传播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也意味着实践是新闻传播学知识的重要来源,而实践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主体性的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也要尊重这个规律。

主体是学生。“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院系带来了教学、科研、学生实习等方面的便利,为部委、主流媒体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学术支持,但是这些工作都要围绕一个核心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实践中有过不少讨论,比如如何平衡好教学与“办事”的关系、如何认识行政与学术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这个大前提下才有正确解——一切的工作都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来开展,而学生应当始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反复提到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实践性的特征又强调了主体性的发挥。如果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怎么能说是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培养人才呢?

关键在教师。“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使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教师”的外延得到扩大,学生得以接触来源更加多样的师资力量。无论是学术领域的教师还是“业界导师”或者“实践导师”,都要有教师的身份意识。新闻传播学教学当然要有理想信念,但是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同向而行;教师的道德情操与新闻传播从业者的道德情操在教学活动中是融为一体的,教师既要展现“行为世范”的一面,又要体现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扎实学识不仅是对教师理论素养的要求,也是关于业务实践经验的标准,只懂高深理论或者沉浸于具体经验的教师都难以达到“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初衷;教师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仁爱这一问题上有着深厚的交集,这两种职业都是思想灌输性质的工作,初衷都是实现“人的解放”。新闻传播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关系,也更需要教师(也包括实践导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使媒介为社会发展所用。

方法论:“教研用”一体

学以致用是中国古代学习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大学教育的语境之下,“学”“用”关系进一步丰富为教学、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当然知识没有有用无用之分,关键是区分不同知识的应用场景,这就要靠研究工作的判断和教学工作的引导。

坚持以“用”为导向。“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机制设计,就是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等各方的力量培养人才。新闻传播学较强的实践属性又决定了实践在教、研、用体系中的导向性作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用人单位评价如何、长期发展前景如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如果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不能说是成功的人才培养。”对于那些新闻传播学知识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关联不充分的讨论,人才培养单位与人才需求单位都要有立足现实的长远眼光,围绕“用”找到“部”与“校”在共建工作中的结合点,共同培养有理论基础又聚焦现实、有实践能力又有超前眼光的理想人才。

“研”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培养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用的人才,首先要有对这项事业有用的理论。各级党委宣传部、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都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理论创新的参与者,只是在工作特点和研究分工上有差异。各级党委宣传部、主流媒体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政策文件多、具体问题多,这都是新闻院校学术研究的素材和对象。新闻院校是宣传思想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聚集地,具有相对充分的研究力量与方法储备。双方通过共建新闻学院培养人才,首先要在研究什么问题上取得共识。一方面,新闻传播学内部的学术源流复杂、研究范式差别较大,只有面向实践需求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形成能解决问题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部校共建”的研究工作要保持理论思维,避免将面向实践窄化为直接参与具体工作,弱化了理论创新的角色与作用。

“教”是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语境之下教学特指部校双方共建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也不仅仅是把干部、媒体记者编辑请上讲台,一方面未经升华的具体业务分享仅仅停留在经验分享的层面,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另一方面日益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已经突破了党委宣传部和主流媒体的业务范围,单纯的业务分享不能满足学生对鲜活新闻传播知识的需求。要使实习实践和业务教学彻底发挥育人价值,就必须从大学教学的要求和规范出发,部校共同参与实习实践的内容设计和成果考核。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也不仅仅是到党委宣传部和媒体挂职,更重要的是直接扛起一线的工作责任,亲自负责一个版面(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新闻史上有过这样的先例:1953年4月,《光明日报》的《史学》专刊创刊,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范文澜、翦伯赞先后担任编委会主任,邓广铭任执行编辑。今天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实践进一步复杂,更需要理论与实践双方继续解放思想,通过课堂升华实践经验、传递有坚实社会基础的理论。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编审)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7月(下)。

责任编辑:王月

新媒体编辑:曹雅芳 韩昀蓁(实习)

校企协同育人 迈向价值共创

融媒创新引领 产教融合赋能

实践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洪才:拓展合作深度广度 推动产教赋能创新

本文来自【新闻战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