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辽宁省大连市人社部门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政策直达、服务下沉为核心抓手,聚焦经营主体减负纾困与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需求,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惠企利民“组合拳”,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微信
《中国劳动保障报》8月1日图文整版报道大连人社部门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以来,辽宁省大连市人社部门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政策直达、服务下沉为核心抓手,聚焦经营主体减负纾困与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需求,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惠企利民“组合拳”,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政策直达 打通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主动送政策上门,这服务太贴心了!”在嘉创未来(大连)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会客厅,一位参加“连心保障,服务上门”活动的民营企业代表感慨道。
今年“民营企业服务月”期间,大连市人社部门打包涵盖社保费减免、用工补贴、创业扶持等全方位支持措施的“惠企政策包”,大力推行“政策找人、政策找企”服务。工作人员深入高校院所、创业孵化基地、办事大厅,通过招聘会现场设点、创业活动嵌入式宣讲、线上直播间专题解读等多样化渠道,将政策“翻译”成企业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干货”,有效疏通政策落地的“毛细血管”。上半年,共为全市600余家企业提供现场政策解读与申办指导,助力企业深挖政策红利。
近期,松下冷链(大连)有限公司收到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29.4万元。“这笔补贴真是‘及时雨’!”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这项政策切实缓解了企业的压力,节省的资金可投入到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中。
大连市人社部门持续优化补贴申领流程,提升审核发放效率,强化政策落地见效。今年上半年,共向592户用人单位精准发放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2400万元。“真金白银”的举措有效提升了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积极性,为企业专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业赋能 托举重点群体“梦想之翼”
前不久,在瓦房店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一场聚焦视频号IP打造及AI剪辑技巧的“创业大讲堂”培训座无虚席。屏幕前,还有3000余名涉农领域的创业者通过线上直播同步学习。
“这正是我们急需的!”一位从事樱桃线上销售的学员兴奋地说:“老师教的短视频引流技巧和AI工具应用,马上就能用到店铺运营中,感觉销量提升有门路了!”
这场被学员们誉为“盛夏及时雨”的培训,不仅传授了实用技能,更架起了特色农产品直通市场的数字桥梁。多年来,大连市人社部门精心打造“创业大讲堂”品牌,累计举办活动355场,足迹遍布城乡,为4.1万名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与智力支持,有效推动了优质创业资源向基层延伸。
创业孵化基地是梦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沃土。在中国(大连)创业者公共实训(孵化)基地,应届毕业生小王带着“智诊无忧”智慧医疗项目通过入驻评审,获得免费办公场所和配套孵化服务;李先生的创业团队正致力于将传统非遗花馍技艺进行现代化创新与产业化发展……
该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自2012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开展创业孵化和创业实训,为怀揣创业热忱的追梦者提供了坚实的起跳平台。截至目前,基地已成功孵化企业300余家,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服务前移 助力高校学子“首站就业”
“恭喜您被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岗位录取!”收到这则来自人社部门的通知,谢天同学激动不已。
大连市人社部门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万岗计划”,通过落实政策性岗位、行业主管部门开发岗位、人力资源市场归集岗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加大优质岗位供给力度。谢天便是通过政策性岗位优先安置的困难高校毕业生之一,现在在中山区老虎滩街道办事处从事基层服务工作。
“非常感谢人社部门的暖心帮扶。”谢天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我会珍惜这个机会,努力积累经验,为基层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连市人社部门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一体化推进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权益维护与困难帮扶。今年以来,已为510名困难毕业生发放社保补贴138万元;提早启动一次性求职补贴申报工作,向困难毕业生每人发放2000元补贴;扩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同比增加30%;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并建立帮扶台账,提供包括“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的“1131”服务,确保困难毕业生兜底安置“不落一人”。
此外,大连市人社部门将就业服务端口精准前移,以“青年学子留连来连高校行”专项行动和“我爱大连·就选大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重要载体,将政策、服务、岗位送到毕业生身边,切实助力高校毕业生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首站就业”。截至目前,今年已举办进校园服务活动67场。
送才进企 校准高校学子“职业坐标”
“在博奥颐加的细胞储存库,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前沿生物技术,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站在博奥颐加生物工程公司综合细胞库门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今年5月,大连市人社部门组织35名师生代表,搭乘送才进企“职”通车,走进博奥颐加生物工程公司和大连三十七相文旅科技产业园。师生们深入企业核心区域,在博奥颐加,细胞存储的前沿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奥秘近距离展现;步入三十七相产业园,文旅科技的创新活力与城市文化的厚重积淀相互交融。
这场深度体验,让课本知识在真实场景中鲜活起来,实现了课堂所学与产业实践的“零距离”接触。活动为学子们校准了职业发展的坐标,也为企业开辟了一条吸引和储备优质人才的“绿色通道”。
送才进企“职”通车依托政、校、企三方紧密联动,将高校学子精准输送到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促进人才供需两端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契合,有效提升人才留企发展的意愿。活动自启动以来,累计组织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走进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AC(大连)有限公司、聚思鸿(大连)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人社部门搭建对接平台,高校积极输送人才,企业敞开大门展示真实生态,三方合力让青年人才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行业认知、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多方共赢。
培训筑基 铺就技能人才“成长梯”
来自大连中港通关职业技术学校的张佳兴,顺利完成了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我们学校焊接专业与大连中车集装箱有限公司金蓝领工作室成立了订单班,经过校企共育,学校每年都会定期向公司批量输送焊接专业的实习生。”张佳兴说。这种校企共育模式,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
大连市深度融合“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将“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列为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并动态更新培训“菜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大连市持续增强培训主体供给能力:现已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家、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8家;设立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123个;全市23所技工院校开设9大类70个专业,其中11所院校的20个专业获批全国工学一体化建设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王委是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的一名飞机装配高级技师,他从公司200余名高级技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连市首批特级技师。“‘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为我们一线工人延伸了职业通道,带来了新奔头。下一步,我还打算继续向首席技师冲刺!”王委满怀期待地说。
近年来,大连市着力优化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紧抓“企业自主评价、院校自主认定、社会第三方评价”主攻方向,形成多元化评价格局。目前,全市已备案自主评价用人单位65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61个,已累计有10万余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方面,大连市积极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地。该市首批评聘两名特级技师,比照企业正高级工程师兑现工资待遇;企业层面自主评聘了46名特级技师和11名首席技师。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截至目前,大连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03万,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0%。
从精准送达的“惠企政策包”,到直抵企业的纾困社保补贴;从深入田间地头的电商技能培训“及时雨”,到国家级孵化基地托举的多元创业梦想……大连市人社部门以一套目标明确、衔接紧密、务实高效的服务“组合拳”,持续为市场主体减压减负,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铺路搭桥。这套“组合拳”,打出了政策落地的“加速度”,打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更打出了劳动者创造幸福生活的广阔舞台。(连仁轩)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