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因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的变化而感到困扰?这些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迹象。在寻找缓解途径时,许多人倾向于选择自然疗法,比如使用姜。但最新的科学研究揭示,姜可能并不一种温和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它可能成为加重IBS症状的隐秘因素。让我们深入研究,了解为
你是否因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的变化而感到困扰?这些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迹象。在寻找缓解途径时,许多人倾向于选择自然疗法,比如使用姜。但最新的科学研究揭示,姜可能并不一种温和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它可能成为加重IBS症状的隐秘因素。让我们深入研究,了解为什么这种厨房里的常见食材可能需要被IBS患者排除在饮食之外。
文章介绍
题目:从姜中提取的6-姜烯酚能够抑制肠隐窝干细胞分化,增加肠易激综合征风险
杂志:Research
影响因子:8.5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
#1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IBS是一种普遍的慢性肠道疾病,影响着全球约10%的人口。其症状包括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其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大多数IBS患者在进食后症状加重,约90%依赖排除饮食来减轻症状。因此,饮食在IBS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不断更新针对IBS的饮食建议。
传统上,IBS的治疗和管理依赖于排除饮食,特别是低FODMAP饮食。尽管这些饮食方案被认为风险较低,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姜作为一种常见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其对IBS患者的影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姜可能加重IBS症状,但具体机制不明。
本研究探究了姜及其主要成分6-姜烯酚对IBS症状的影响和潜在机制。通过建立实验性IBS模型和肠道类器官分化模型,研究者希望阐明姜如何加剧IBS症状,并确定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提供更精确的饮食管理策略,优化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并为IBS患者的饮食禁忌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思路
Methods
建立实验性IBS模型和肠道类器官分化筛选模型,用于测试姜及其成分对IBS症状的影响。
在体外通过肠道类器官模型测试6-姜烯酚对肠道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在体内通过实验性IBS模型(如应激诱导的IBS模型)测试姜及其成分对IBS症状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点击化学和质谱分析)鉴定6-姜烯酚的靶蛋白,探索其抑制肠道干细胞分化的具体机制。
通过敲除特定成分或使用结构类似物(如辣椒素)来验证6-姜烯酚是姜中加剧IBS的主要有毒成分。
#3
研究结果
Results
1. 在实验性肠易激综合征模型中,饮食中摄入生姜会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研究探讨了IBS的全球发病率与食物摄入量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生姜的摄入。研究发现,在采用Rome II和IV标准时,生姜摄入量与IBS发病率在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呈正相关。为此,研究者建立了两种IBS小鼠模型,以验证生姜的加重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摄入超过90mg/kg生姜的小鼠表现出腹部戒断反射评分增加、排便次数增多和粪便含水量提高,呈现剂量依赖性。在化疗诱导的IBS模型和慢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超过90mg/kg的生姜摄入增加了肠道疾病活动性指数。这些结果表明,每日摄入超过90 mg/kg生姜(相当于人类每日剂量0.6 ~ 2g /人)可能会加重IBS症状(图1A-D)。
2. 生姜可加重小鼠肠道炎症浸润,抑制隐窝干细胞分化
研究发现,生姜摄入增加了小鼠回肠的炎症浸润,肥大细胞数量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同时,生姜摄入导致粘液厚度下降,杯状细胞和脂多糖(LPS)肠道浸润减少,表明生姜可能通过影响肠道粘液屏障促进炎症。此外,生姜摄入减少了肠隐窝中Ki67增殖细胞的数量,但不影响Olfm4阳性干细胞的数量,表明生姜抑制了回肠隐窝干细胞分化,降低了杯状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功能,导致脂多糖浸润和炎症增加,从而可能加重IBS症状(图1)。
图1
3. 肠道类器官分化模型提示6-姜烯酚是饲粮中生姜加重IBS的主要成分
研究基于饲粮中生姜对肠隐体干细胞(ICSC)分化和再生的影响,构建了肠道类器官干细胞分化成分筛选模型,以分析生姜中加剧IBS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生姜中的6-姜烯酚是体内胃酸转化的主要产物,对肠道类器官隐窝分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与其他成分相比,6-姜烯酚能显著抑制类器官的平均长度、表面积、隐窝出芽数以及肠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物和碱性磷酸酶(AP)活性指数。6-姜烯酚还减少了肠道类器官的长度和表面积、隐窝芽的数量以及与分化相关的AP活性,并且能显著抑制Ki67和MUC2的表达(图2)。
图2
4. 体外胃酸和高温刺激验证生姜中有毒成分的体内转化
生姜在胃酸和热加工过程中会转化为6-姜烯酚,转化率高达40%。研究模拟了生姜提取物(GE)及其主要成分6-姜烯酚在体外胃酸培养和高温处理中对肠道隐窝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GE及其成分在高温和酸性条件下对类器官表面积、隐窝出芽数、AP活性和MUC2免疫荧光强度的抑制作用增强。主要活性成分6-姜烯酚在高温和酸转化后,对类器官分化和再生的抑制作用增强(图3)。
图3
5. 体内IBS模型验证证实,生姜衍生的6-姜烯酚加重了疾病症状
研究通过体外筛选发现6-姜烯酚是生姜中可能加重IBS的成分,并在IBS小鼠模型中验证了其作用。实验中,0.1毫克/公斤以上的6-姜烯酚显著增加了小鼠的腹部戒断反射评分、排便颗粒数和粪便含水量,呈现剂量依赖性。此外,6-姜烯酚和6-姜酚均增加了肠道黏膜的炎症浸润,抑制了ICSC的分化和再生,其中6-姜烯酚的抑制作用更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去除6-姜烯酚和6-姜酚后,这些效应被逆转,表明6-姜烯酚是生姜中主要的毒性成分,它通过抑制隐窝干细胞分化和加剧肠道炎症来加重实验性IBS症状(图4)。
图4
6. 6-姜烯酚通过结合eIF3A抑制ICSC分化
基于6-姜烯酚的毒性作用,研究者合成了含炔基的分子探针6S-1和6S-2,利用肠道类器官分化模型筛选,发现6S-1探针的抑制作用与6-姜烯酚相似,因此选择6S-1进行后续实验。通过点击化学和蛋白质组学富集,研究者鉴定出6-姜烯酚可能特异性靶向真核起始因子3A(eIF3A)蛋白。免疫荧光分析显示6-姜烯酚主要聚集在肠隐窝底部的ICSC区域,并与eIF3A共定位。进一步研究发现,6-姜烯酚通过抑制eIF3A与其他eIF3家族成员的相互作用,影响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增加eIF3A表达能逆转6-姜烯酚对ICSC分化的抑制作用,表明6-姜烯酚可能通过与eIF3A结合抑制ICSC的分化(图5)。
图5
7. 6-姜烯酚通过结合eIF3A Cys58位点阻断eIF3转录起始复合物
研究通过免疫沉淀和质谱法发现6-姜烯酚特异性结合eIF3A蛋白的半胱氨酸-58(Cys58)位点,这一结合位点在人类和小鼠中高度保守。外源性Cys58位点突变的eIF3A不能有效结合6-姜烯酚,且不影响6-姜烯酚对肠道类器官分化的抑制作用。腺相关病毒(AAV)技术用于验证姜诱导IBS加重的机制,结果显示AAV-eIF3A能逆转GE处理引起的IBS症状,而AAV-eIF3A(C58A)则无此效果。这些结果表明,6-姜烯酚通过与eIF3A的Cys58位点结合,抑制转录起始复合物eIF3的形成,抑制隐窝干细胞分化,加剧肠道炎症,从而加重实验性IBS症状(图6、7)。
图6
图7
小结
本研究揭示了姜中的6-姜烯酚对IBS患者的影响。研究发现,日常摄入一定量的姜可能会加剧IBS症状,特别是通过抑制肠道干细胞的分化,减少杯状细胞数量,从而降低粘液层的厚度,增加肠道炎症。这一发现不仅为IBS患者提供了饮食上的新见解,也强调了在传统香料使用中可能被忽视的潜在风险。随着对姜及其成分影响的深入了解,我们有望为IBS患者开发出更精确的饮食管理策略,以减轻他们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Zhao B, Ye J, Zhao W, Liu X, Lan H, Sun J, Chen J, Cai X, Wei Q, Zhou Q, Zhang Z, Wu Y, Yang Y, Cao P. 6-Shogaol Derived from Ginger Inhibits Intestinal Crypt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isk. Research (Wash D C). 2024 Nov 7;7:0524. doi: 10.34133/research.0524. PMID: 39512446; PMCID: PMC11542252.
Nature | 首次将血管类器官应用于模拟糖尿病血管病变疾病
心脏类器官项目获省自然攀登立项!最新高分综述全面解析心血管类器官研究进展
Cell Stem Cell | 利用【脊髓类器官】模型,阐明脊髓发育早期微环境对神经再生的作用
重磅推荐!首次建立基于类器官的药敏试验在肿瘤精准医疗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共识
突破!利用脑类器官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体外模拟乳腺癌脑转移机制
IF14+ 创新应用!中山大学一附院团队成功构建人纤毛外翻型鼻类器官,填补气道上皮分化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的空白
来源:培养盒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