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前夫寿王李琩,在被父亲唐玄宗抢老婆之后,最终结局如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4:57 1

摘要:这里主要是指皇室伦理的混乱:李世民杀兄夺位后纳弟媳为妃,武则天为上位掐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高宗李治直接把父亲的后妈武则天立为皇后……到了唐玄宗这一代,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长恨绝恋”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若说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王朝,唐朝必是其中之一。

长安西市的胡商驼铃、曲江池畔的牡丹诗会、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仕女,万国衣冠会长安,李白醉吟动京华,何等气象万千。

唐朝在诗歌、艺术、疆域与国力上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成为后世追忆的黄金时代……

当然,唐朝也有另一重标签:脏。

这里主要是指皇室伦理的混乱:李世民杀兄夺位后纳弟媳为妃,武则天为上位掐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高宗李治直接把父亲的后妈武则天立为皇后……到了唐玄宗这一代,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长恨绝恋”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当我们谈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时,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个被卷入这场伦理漩涡中心的悲剧人物 —— 杨玉环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琩。

在父亲夺走自己的妻子后,这位曾经备受宠爱的皇子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最终又迎来了怎样的结局?

寿王李琩,原名李清,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关于他的名字,许多史料中误记为 “李瑁”,这一错误可能源于后世传抄的笔误,而根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及出土的唐代墓志铭记载,“李琩” 才是正确的名字。

这位皇子的命运,从出生起就与母亲的荣宠紧密相连。他的母亲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恒安王武攸止之女,史书记载她“姿容端丽,性多聪慧”。后玄宗在宫中对她一见倾心,成为唐玄宗在位前期最受宠爱的妃子,超过了他称帝前的正妻王皇后。

武惠妃和唐玄宗一共七个孩子,李琩是第三个儿子,可在出生之前,前面两个儿子都不幸夭折,李琩也就成了武惠妃的大儿子。

或许是出于对子女夭折的恐惧,也或许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料,李琩出生后便被寄养在伯父宁王李宪的府邸中,由宁王的王妃元氏亲自抚养。

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让李琩从小远离宫廷斗争的核心,养成了温文尔雅、仁孝恭顺的性格。宁王李宪作为唐玄宗的长兄,曾主动让出太子之位,深得唐玄宗敬重,李琩在宁王府中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更获得了超越一般皇子的关爱与呵护。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琩逐渐展现出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加上母亲武惠妃的持续受宠,他深得唐玄宗的喜爱与朝臣的认可。

唐玄宗对这位皇子的待遇十分优厚,不仅早早获封寿王,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等要职,恩宠冠绝诸王。

李琩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疑是与杨玉环刚成婚的那段岁月。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洛阳城张灯结彩。李琩的胞姐咸宜公主大婚,宾客中一位弘农杨氏少女惊艳全场——她便是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家的杨玉环。十七岁的杨玉环通晓音律,尤擅琵琶,舞姿翩若惊鸿。

婚礼上的惊鸿一瞥让李琩怦然心动,当他将自己的心意告诉母亲武惠妃后,武惠妃本就希望儿子能稳坐储位,而杨玉环出身弘农杨氏,与之联姻能提升李琩的政治资本。更重要的是自己儿子喜欢,于是武惠妃暗中运作,唐玄宗对武惠妃向来言听计从,便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不久后,李琩与杨玉环正式成婚。婚后的两人情投意合,恩爱甜蜜,度过了几年幸福安稳的时光。

武惠妃虽受宠,却始终有个心病就是没当上皇后,因为朝臣们对武则天时期武氏家族的专权心有余悸,极力反对立武氏为后。在无法成为皇后的情况下,武惠妃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李琩身上,决心为他争夺储君之位。

当时的太子是李瑛,他是唐玄宗的次子,其母赵丽妃曾受宠,但后来失势。武惠妃为了扳倒太子,联合驸马杨洄等人,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太子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公元 737 年,武惠妃设计了一场惊天阴谋,她谎称宫中出现盗贼,召太子、鄂王、光王入宫护驾。当三位皇子身着甲胄入宫后,武惠妃又向唐玄宗诬告他们谋反。

唐玄宗在盛怒之下,未加详查便下令将三位皇子废为庶人,不久后三人全部遇害,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 “三庶人之祸”。

当武惠妃踌躇满志准备扶李琩上位时,戏剧性转折降临:她夜夜梦见三王索命,惊惧成疾,数月后暴亡。失去母亲庇护的李琩,储君之位也随之旁落。不久后唐玄宗立皇三子李亨为太子。

如果说母亲离世、储君梦碎是李琩人生的双重暴击,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才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武惠妃的去世,让唐玄宗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他遍阅六宫,却再难寻到能让自己“展颜一笑”的女子。近臣窥伺上意,进言:“寿王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唐玄宗早年肯定见过自己这个儿媳,经人一提,便动了心思。但他也清楚,杨玉环是自己的儿媳,这种 “公媳之恋” 在伦理上是说不过去的,必然会引发朝野非议。

为了掩人耳目,唐玄宗想出了一个迂回的办法。他下令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赐号 “太真”,以入宫“为窦太后祈福”为名,既显得冠冕堂皇的住进宫中,又能让杨玉环脱离寿王妃的身份。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可李琩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毫无反抗之力。李琩虽然贵为皇子,但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面对父亲的强权与荒唐,他只能选择默默地承受着巨大屈辱。

恰逢此时,李琩养母元妃和养父宁王李宪相继去世,便主动向唐玄宗请求为养父母服丧,唐玄宗或许是出于愧疚,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 “仁厚”,同意了李琩的请求。

在服丧期间,李琩远离了宫廷的是非纷争,也暂时摆脱了那些异样的目光,得以在悲痛中寻求一丝安宁。

公元 745 年,唐玄宗为了安抚李琩,也为了给杨玉环入宫彻底扫清障碍,为李琩赐婚,将左卫勋二府右郎将军韦昭训之女韦氏许配给他。

这段政治婚姻却意外成为李琩的救赎。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与韦妃感情甚笃,先后育有五子,其中女儿清源县主(第22女)的墓志铭至今留存。

唐玄宗给李琩选新妻子,显然是对李琩的一种补偿,也是希望通过这桩婚事来缓和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 “清君侧” 为名,率领叛军一路南下,直逼长安。唐玄宗见大势已去,带着杨贵妃、部分子女(其中就包括李琩)以及一些大臣仓皇出逃,前往蜀地避难。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让李琩再次卷入了历史的漩涡。

当逃亡队伍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因饥饿疲惫而哗变,他们认为安禄山叛乱是由杨国忠一手引发的,要求唐玄宗处死杨国忠。杨国忠被杀后,将士们又以 “后患未除” 为由,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在巨大的压力下,唐玄宗无奈之下下令让杨贵妃自缢身亡。

李琩作为这场悲剧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落魄与前妻的惨死,他当时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是兔死狐悲的感慨,还是压抑已久的释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不难想象其中的复杂与沉重。

安史之乱后,李琩彻底淡出政治中心。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与韦氏一起抚养子女,享受着难得的安稳时光。

他亲历了玄宗凄凉退位、肃宗李亨惊悸而亡,最终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以大概六十高龄寿终正寝。代宗追赠其太傅,谥号“靖”,取“宽乐令终”之意。

回顾李琩的一生,作为曾经备受宠爱的皇子,他经历了母亲离世、储君梦碎、妻子被夺等一系列打击,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

但他没有选择沉沦或反抗,而是以隐忍的态度面对命运的捉弄,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

与那些在宫廷斗争中丧生或结局悲惨的兄弟相比,李琩的长寿与善终,或许正是对他这种生存智慧的最好回报。

来源:长风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