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台经济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经济形态,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有逐渐陷入“内卷化”的存量博弈的趋势,表现为同质化的价格战、流量争夺、模式抄袭,不仅损害了平台、商家、从业者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更制约了经济的创新活力。因此,
作者:黄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经济形态,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有逐渐陷入“内卷化”的存量博弈的趋势,表现为同质化的价格战、流量争夺、模式抄袭,不仅损害了平台、商家、从业者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更制约了经济的创新活力。因此,平台经济的发展面临从“内卷”走向创新的转型。
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内卷”困局
平台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其隐忧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内卷”竞争开始蔓延。这种恶性竞争模式并未带来行业的发展,对于所有的行业参与者都是没有赢家的多输游戏。目前,平台经济“内卷化”竞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战与补贴战。从社区团购“一分钱买菜”的极致低价,到网约车、共享单车旷日持久的“烧钱”补贴,企业不再比拼服务质量和技术创新,而是陷入了简单粗暴的资本消耗战。这种模式或许能短期吸引用户,但其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体系。
流量争夺与营销内耗。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主导下,平台将巨额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广告投放、竞价排名、社交裂变等营销活动中,获客成本水涨船高。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流量采买的“军备竞赛”,而真正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体验优化的资源却被严重挤占。
简单的模式抄袭。一旦市场上出现一个被验证成功的新功能或新模式,短时间内就会被所有竞争对手完全复制。从短视频到直播带货,再到大模型应用,产品功能的高度同质化,让一些企业丧失了差异化优势,只能重新退回到流量和价格的原始战场。
“二选一”与封闭生态。部分头部平台为了锁定自身优势,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要求商家签订排他性协议,即“二选一”。这种行为造成市场的割裂,限制了商家的自主选择权,阻碍了跨平台的开放合作,最终形成一个个流量孤岛,扼杀了市场的竞争活力。
“内卷”竞争造成了系统性的损害
对平台自身而言,是“饮鸩止渴”。低于成本的价格竞争侵蚀了合理的利润,导致企业造血能力不足,创新动力衰减。同时,激进的竞争策略也极易触碰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红线,带来巨大的合规风险。
对平台内经营者而言,是“夹缝求生”。他们被迫卷入价格战,同时还要承担高昂的平台佣金和推广费用,利润空间被极限挤压。在强势的平台规则面前,经营者逐渐丧失经营自主权。
对广大从业人员而言,是“算法囚徒”。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平台劳动者,在效率追求和冰冷的算法驱动下,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安全风险,而其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却往往难以得到充分落实。
对消费者而言,是“短期获利,长期受损”。短期内,消费者或许能从补贴中获益,但长远看,市场的充分竞争被抑制,可供选择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减少,服务质量可能下降,个人数据隐私也面临着被过度采集和滥用的风险。
因此,无论对于平台经济的参与者,还是整体经济而言,“内卷”竞争方式造成了“资源错配”。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本沉淀在低水平的商业模式复制和营销大战中,而没有流向更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研发和亟待数字化转型的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并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
构建促进创新的平台经济生态
推动平台经济从“内卷”走向“创新”,绝非单一企业的责任,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与资本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良性生态。
政府层面,优化治理框架。政府的监管之手应当做到“划定底线”与“预留空间”的平衡。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叫停“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恶性竞争行为,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术、新业态,应保持开放和包容,探索“沙盒监管”等创新治理模式,避免因监管过严而扼杀创新萌芽。其次,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向“真创新”。例如,对平台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的研发费用,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减免或直接补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盗版、抄袭等侵权行为,让创新者的成果得到应有回报,让投机取巧者付出沉重代价。此外,尽快完善针对平台灵活用工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平台、用工合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权利与义务,推动建立适应新业态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能够更好地生活。
企业层面,改变经营理念。头部平台应主动从“流量收割者”转变为“生态服务者”,拆除壁垒,走向开放。通过开放数据接口、提供数字化SaaS工具、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全方位赋能生态内的中小商家,帮助它们成长,最终实现水涨船高的共赢。同时,将“科技向善”的理念内化为企业文化和核心业务逻辑,在算法设计、数据使用、员工关怀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伦理与社会影响,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努力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
社会与资本层面,培育耐心资本与创新文化。资本是市场最敏锐的风向标。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教育,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将目光从短期见效的商业模式复制项目上移开,更多地投向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硬科技创新和深度赋能实体的项目中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这趟转型之旅,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挑战着企业家的格局,也呼唤着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