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梧桐掩映的愚园路深处,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静立如一座时光的容器。这个始建于1955年的职工活动阵地,曾几经更名与改建,今年恰逢其成立70周年,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工人文化宫共同推出“长宫记忆”栏目,邀请长宁的退休职工们一同回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首期来听听长宁区
梧桐掩映的愚园路深处,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静立如一座时光的容器。这个始建于1955年的职工活动阵地,曾几经更名与改建,今年恰逢其成立70周年,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工人文化宫共同推出“长宫记忆”栏目,邀请长宁的退休职工们一同回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首期来听听长宁区退休职工周忠山的讲述→
1950年,年仅十几岁的周忠山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工人。7年后,他的人生轨迹与一个即将深深烙印在无数长宁工人记忆中的地方交会——1957年底,他踏进了当时还叫“工人俱乐部”的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的大门,从此扎根,直到1993年退休。近四十载光阴,他见证了这片“工人乐园”如何从简陋走向辉煌,又如何用一场场热闹的活动,点亮了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
周忠山曾在文化宫多个岗位中任职。初到文化宫时负责图书馆工作,一干就是近三年,之后,他还负责了基层群众文艺工作,几年后又转战活动场地管理。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和创造力。
“当时要搞五一、国庆节文艺晚会,没地方啊!”周忠山回忆起当年的困境,语气里仍带着急切。那时,长宁能举办大型室外活动的场所,几乎只有中山公园,但是公园是露天场地,受制于天气,遇到下雨天,活动常常泡汤。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芽:必须有自己的室内场地!文化宫原本有个简易的露天篮球场,连看台都是木头搭的。周忠山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把它改造成带顶棚的固定场馆。然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水泥是稀缺品。“不像现在,那时候的水泥,很难买到!”为了这个工人的“乐园梦”,他们远赴淮北,硬是运回了近100吨水泥。
材料有了,建设靠谁?周忠山和他的同事们撸起袖子自己干!“浇在下面座位的板子,一块块全都是我们自己浇的!”他描述得很生动,“我们自己坐下来浇,浇好以后再搭上去。”汗水滴落在水泥浆里,也浇灌出希望。“最终,俱乐部室内体育馆盖好了,区里搞活动就有地方了!”周忠山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从此,即使中山公园阴雨连绵,长宁的工人们也有了风雨无阻的活动场所——长宁区工人俱乐部体育馆。
改造后的长宁区工人俱乐部体育馆
职工在改造后的室内球馆打球
如果说水泥凳是克服困难的见证,那么文化宫举办的灯会,则是点燃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火炬。周忠山骄傲地说:“我们长宁当时搞了一个灯会,不仅长宁人印象深刻,而且在全国来讲,也是非常出名的!”据周忠山介绍,灯会不仅被《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等上海媒体争相报道,就连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当时的盛况。
长宁区工人俱乐部灯会盛况
长宁区工人俱乐部灯会入场券
“每晚六点和八点,两场灯会准时开始,每场容纳4000多人。一晚上就要接待8000人!”周忠山清楚地记得当时万人空巷的盛况,“再放两场电影的话,每天晚上俱乐部要接待1万人!”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娱乐相对单一的年代,文化宫的灯会成了全城瞩目的焦点。舞龙、舞狮、武术表演、说唱节目轮番登场,甚至还有烟火在夜空中绽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文化宫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气王”,极大地满足了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回顾在文化宫近四十年的岁月,从管理图书到组织文艺,从建设场地到操办万人灯会,周忠山始终秉持着一个朴素的信念:“俱乐部主要是面对广大工人群众,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群众缺什么我们来补!因此,我们办活动要牢牢把握一个方向,就是既要有娱乐性,也要有教育意义。”
图片来源于区工人文化宫
撰稿:孔建宏
视频:孔建宏、李毓丹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