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刚交付了一套重型双轨四立柱升降货梯,客户催得紧,要求又高。复盘整个设计过程,除了团队给力,这次全程用的皇冠CAD,真算得上是个“神助攻”。以往用国外软件那种“单机作战+频繁传图+版本混乱”的痛点,这次体验完全不同,忍不住想聊聊。
最近刚交付了一套重型双轨四立柱升降货梯,客户催得紧,要求又高。复盘整个设计过程,除了团队给力,这次全程用的皇冠CAD,真算得上是个“神助攻”。以往用国外软件那种“单机作战+频繁传图+版本混乱”的痛点,这次体验完全不同,忍不住想聊聊。
场景一:草图起步,效率是抢出来的
项目启动,基座和支架的草图是关键。以往画对称结构,镜像命令是标配,皇冠这点很顺手。但更省心的是它的参数化基本体素(像搭积木一样的长方体、圆柱体),配合尺寸驱动,快速搭出了主体框架。特别是导轨安装孔位,线性阵列唰唰几下搞定,布局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给后续复杂的液压和运动机构设计腾出了宝贵时间。
场景二:钣金围栏的“小插曲”与“巧解决”
设计平台防护围栏时,想直接用钣金的镜像功能。发现当前版本镜像钣金件需要点“技巧”(得先复制实体,再单独转钣金)。当时有点小嘀咕,但马上想到了皇冠R3版本新推的“实体转钣金”功能(可惜我们项目启动时还没用上)。不过,用“转换实体+独立生成钣金”的组合拳,配合智能切割清单自动算折弯,问题也顺利解决了。听说R3已经优化了这块,下次项目就能无缝体验了。
场景三:焊件骨架的精准“搭积木”
四根立柱和横梁是核心承重结构,焊件设计量大。皇冠的型材库很全(400多种标准轮廓),调用方便。组间剪裁时,发现它和之前习惯的软件逻辑有点不同——需要手动指定一下延伸面,而不是全自动识别。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但调整了几次延伸长度参数后,反而觉得控制更精准了,接口严丝合缝,干涉检查一次过。精准控制,比全自动但偶尔出错更让人安心。
场景四:云端协同,把评审会开在“模型上”
这次项目最大的突破在协作。团队分两地,以往改个方案,发模型、等反馈、再修改,来回折腾。这次用皇冠的云端架构,模型实时同步。评审时,领导直接在模型上圈点标注修改意见,省去了文件传来传去和解释不清的麻烦。初步算下来,光设计沟通环节,返工周期压缩了不止30%。而且用平板也能看模型,出差讨论方便太多。与PLM(我们用的华天)的深度集成也很香,BOM一键出,版本清晰可追溯,设计和制造的数据链算是打通了。
场景五:AI小助手,让操作“快人一步”
最惊喜的是几个AI小功能。比如画基座草图时,系统会智能推荐结构库里类似的方案,虽然不是直接套用,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思路,少走弯路。还有操作时,它好像能“猜”到我想干嘛。比如刚拉伸完一个特征,它就提示下一步可能是倒角或打孔,省得在菜单栏里翻找,操作路径短了,思路也更连贯。
说实话,皇冠CAD不是完美的,像之前提到的钣金镜像、焊件剪裁逻辑差异等细节,需要一点适应或变通(官方文档里的绕行方案挺实用)。但它的高性价比、云端协作的便捷性和AI带来的小惊喜,实实在在地帮我们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功能覆盖我们这种四立柱升降机95%以上的需求,绝对够用且高效。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更务实、更灵活的设计方式——数据在云端,协作无边界,智能来提效。对于追求成本可控、效率优先、且希望设计制造流程更顺畅的装备企业来说,皇冠CAD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选择。它可能不是功能最花哨的,但绝对是最懂我们工程师实际痛点的“搭档”之一。听说他们还在猛攻AI建模和逆向工程(比如用点云智能重建复杂的液压管路),下次设计复杂液压系统时,真想试试看能不能再提提速!
更多更新内容可登录官网-进行了解
来源:三维CAD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