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一个听劝!失联5人全部死亡,唯一幸存者曝真相,网友:活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3:00 1

摘要:每年的夏天到处都是“珍爱生命,远离野泳”、“严防溺水,从我做起”的公益宣传,标语几乎贴满了大街小巷的公告栏,就连街头村口的广播里也循环着警示,可偏偏每年都有那么些游客抱着一种近乎赌气的“命硬”心态,非往那些没开发、无人看管的野水里钻。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这地方,早晚得出事!”

前两天惠州白马山再传噩耗,

6人进山5人全部遇难身亡!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后来唯一幸存者爆出真相,

网友们却是一致表示活该!

所以他们究竟干了什么?

一、彻底玩脱了

每年的夏天到处都是“珍爱生命,远离野泳”、“严防溺水,从我做起”的公益宣传,标语几乎贴满了大街小巷的公告栏,就连街头村口的广播里也循环着警示,可偏偏每年都有那么些游客抱着一种近乎赌气的“命硬”心态,非往那些没开发、无人看管的野水里钻。

如果他们要是最终平安无事回来了,那朋友圈里多半就得刷屏了,九宫格图片要么是他们在陌生水域扑腾的身影,要么就是站在奇石险滩上的豪迈身姿,就连配的文字也大多是“征服自然”、“发现无人秘境”之类,但是说实在的哪有人能够次次都这么走运?

8月1日清晨惠州白马山的天色就阴沉得厉害,天边堆积的厚厚云层直往下坠,远处的山谷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滚雷,这山雨欲来的信号简直不能再明显了,可对于那几个兴致勃勃赶往白马山网红打卡点“爱心潭”人来说,这种天气在他们看来实在就不算个事儿。

他们彼此之间早就认识,几趟周边城市的短途探路下来,一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就形成了,他们追求的早已不是普通游客逛景点的乐趣,更迷恋那种钻深山、走野路带来的刺激,在他们看来朋友圈晒张无人敢去的峭壁或者深潭照片,那才算真正算得上“酷”得有意义。

出发前他们手机里的确“叮咚”响过几声天气预警,早上8点广东省气象台清清楚楚发来信息:惠州市大部今天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局部山区极易引发山洪、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这些警告弹出时他们顶多瞄了一眼就划掉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跟烦人的购物广告没啥区别。

几个人在微信小群里嘻嘻哈哈:

“嗨,不就下雨嘛,能有多大事?”

“又不是台风正面吹,前天我们不是冒雨爬过那个坡?不也没啥!”

“就是,人少点才好呢,拍照都没人抢位置,清静!”

他们的目标“爱心潭”,之所以在网上火了,就是因为那一池天然的碧水,形状恰好像个倒过来的“心”,这吸引了无数情侣和探险者的目光,可问题是这片水潭根本不在白马山正式景区的规划范围里。

没有售票处,没有统一管理的保洁安全员,更没有摄像头和固定的巡逻队,说白了真要是碰上点啥事,你就是想报警都很难说清楚自己被困在哪个山旮旯,不过那时候这几个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几人一路上边走边拍,手机快门按个不停,有人还掏出小摄像机,对着幽深的溪谷拍起了“探险vlog”,嘴里说着“看这水多清,纯天然的”,不知不觉就到了爱心潭边上,青石围拢着一汪深绿色的水,看起来确实有几分心形模样。

可这兴奋劲儿还没过多久,山里面的天气却是说变就变,刚才还只是零星豆大的雨点,转眼就成了倾盆的“倒水”,头顶简直像被人捅穿了一样,山谷深处的声音也越来越不对劲,原本只是淅淅沥沥的溪水声,很快就变成了令人胆颤的轰隆咆哮。

他们站在潭边高处,眼睁睁看着来时踩过的石头小径,眨眼间就被浑浊湍急的溪水冲断,直到这时他们脸上那种满不在乎的笑容才猛地僵住,一股寒意猛地从脚底板直窜到头顶,此时此刻危险的山洪已经切断了退路,他们几个人身处无人管理的荒野深处孤立无援。

二、不值得同情

更要命的是手机信号也在这暴雨里时断时续,有人赶紧拨打119,打不通,再打110,还是不通,想发个微信求救,语音根本发送失败,文字也是一直在转圈圈,更何况大山里哪有什么像样的避雨棚?

除了几片稀疏的树林和陡峭的岩壁,就连一个个容身的山洞都难找,几个人只好顶着透湿的衣服和冰冷的雨水,在泥泞的山坡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挪,途中不断尝试换个角度找信号,可暴雨哪会体谅人的恐惧?它只会自顾自地越下越大,山洪的吼声也越来越响。

其实这次进山的原本是六个人,进山前一位因为爬山途中感觉头晕乏力,就在山路口那个勉强遮点雨的小亭子边停下了,大家也曾劝过他一起进去逛逛爱心潭,可他觉得实在累得慌坚持留下了,没想到就是这一时的“不跟队”,后来成了他得以逃出生天的关键!

这边留在山口亭子那里的留守朋友,眼看着天色由灰暗逐渐变成漆黑一片,那熟悉的五个人影却迟迟没有从雨幕中出现,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再掏出手机拨打同伴的电话,只可惜依然是让人心焦的忙音或断线。

一丝不祥的预感涌上了他的心头,他不再犹豫立刻拨通了110报警电话,当地警方接到报警不敢怠慢,马上联系了本地的蓝天救援队和消防的应急力量,但在这下着大暴雨的山区夜里搞救援,哪里是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第一天夜里由于雨势实在太大,山林深处险象环生,搜救人员根本无法进入核心区域展开有效搜索,除了在相对安全的外围设立观察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焦灼地等待,盼着雨势能小一点,能见度能好一点。

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天刚蒙蒙亮雨势总算小了些,第一批地面搜救队员和带着热成像设备的无人机同步出发了,可是爱心潭那片区域手机信号本来就弱,经过一夜暴雨冲刷山坡湿透,很多地方出现塌房或者滑坡根本就下不去脚。

救援队只能在山口和地势稍缓的几条山脊边缘来回试探,只是希望能够找到被困者留下的的一丁点踪迹,比如被泥水冲下的一块头巾、一支登山杖,或者哪怕一个模糊的脚印也好。

终于在8月3日天快亮的时候,一队搜救队员在山涧下游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只被泥水泡得变形的运动鞋和一个卡在树根处的登山包,心悬到嗓子眼的队员们继续往前搜索了大约一百多米,在一堆被洪水冲倒的树干和乱石中,发现了第一具遇难者的遗体。

随后的几个小时搜救人员顶着悲痛,在更下游和附近不同方向的山坡、沟壑里,陆续找到了其余四位失踪者的遗体,根据法医的初步判断,这五位遇难者都是被这场猛烈的山洪及其裹挟的泥石流和滑坡所冲击致死。

消息传出后网上本是一片哀悼之情,但令人意外的是,事件后续舆论的发酵方向却和单纯的悲伤大不相同,很多网友在网上表达的情绪,并非是对生命逝去的深切惋惜,而是强烈的不解和愤怒:

“同情?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还要拖累别人,我们凭什么要同情?”

“这种极端天气进山,不是自己往险地里送吗?耗费了多少警力、多少救援人员的精力体力?他们自己冒险,凭什么让整个社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尤其是救援队员,顶着暴雨滑坡的危险进去找人,万一再搭上救援人员的命呢?这对公共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三、网友热议

其实白马山的悲剧已经不是头一回了,上一次同样触目惊心的事故,就发生在2019年的夏天,那一次同样也是天公不作美,17名登山爱好者被困白马山,大雨也是滂沱而下,不过幸亏他们电话还能打通,雨势也没有像现在失控般地倾泻。

焦急中他们拨通了蓝天救援队的电话求救,队员们立刻便是摸黑顶雨冲上山,山路被雨水泡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打滑,脚下像踩着湿透的肥皂,队员们硬是用手拉肩扛的方式,整整熬了一整夜,才把17个人一个不少地带下了山。

但这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比沉重,就在救援过程中毫无征兆的凶猛山洪突然暴发,两名年轻的救援队员没能躲过去,他们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白马山冰冷的激流里,消息传来人们心中像是被狠狠揪了一下,毕竟救援队员的牺牲可是是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啊!

人们常说逝者为大,应存敬畏,但当大家看到这些年富力强的成年人,面对警告执意闯入禁止入内的野区、未开发区,最终还是不幸地酿成伤亡事故时,那份同情心有时也会变得复杂。

有村民抹着眼泪说:

“有一个是我儿子的同学,太年轻了,父母一生的痛!”

有熟悉当地情况的网友站出来说,

“出事那天下午乌云就没散过,小雨淅淅沥沥就没停过,他自己是本地人水性也熟,一看那河水颜色、那哗哗的水声,心就悬起来了,压根不敢下水。那些出事的游客还是外地来的,人生地不熟。怎么就有那么大胆子,往自己完全摸不清门道的水域里闯呢?”

但就像另一位网友一针见血指出的:

“说到底其实就是侥幸心理在作祟。每个人在冒险前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个,倒霉的悲剧怎么会轮到自己头上?”

正是这种“万一我没事呢”的想法,像一层迷糊人的薄雾让不少人把清晰的警示当成了耳边风,一次次的侥幸成功,又让他们更加松懈下来,觉得其他人都是大惊小怪,这种对自身安全最大的不负责任,是很多野游、野爬出事的关键诱因!

归根结底悲剧的种子,

或许就埋在对自然的轻视里。

山洪不是游乐场的滑梯,

汹涌的河水也不讲人情世故,

把大自然当作温顺无害的公园,

那么危险往往就紧随而来了。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网易:没一个听劝!失联5人全死亡,唯一幸存者曝真相,各个不值得同情

2.搜狐网:没一个听劝!失联5人全死亡,唯一幸存者曝真相,各个不值得同情

来源:峰哥正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