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的金色九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种子落土,如今已绿树成荫、华盖如云。这片承载着殷殷嘱托的湖泊,如今已是国家5A级景区,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与生态旅游的“柔性开发”在此完美契合。
八月的查干湖,芦苇摇曳,绿浪翻涌;松嫩平原,风机列阵,直上长空。
2018年的金色九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种子落土,如今已绿树成荫、华盖如云。这片承载着殷殷嘱托的湖泊,如今已是国家5A级景区,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与生态旅游的“柔性开发”在此完美契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松原的殷切嘱托,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七年来,风起查干湖,潮涌松江;黑土地上,绿色觉醒,新能源突飞猛进,现代农业提质增量,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共书动力澎湃、成色十足、潜力喷薄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生态觉醒:
从“绿色音符”到“雄浑乐章”
八月的查干湖,风含情水含笑。
查干湖的生态账本里,藏着松原人的智慧密码。通过“上控源、下截污、外引水、内修复”的十二字方针,7年间修复湿地超4万公顷,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鸟类种类增长47种。当春秋迁徙季数十万只候鸟振翅,惊起的不仅是湖面的涟漪,更是生态红利迸发的澎湃浪潮。
经济账本同样精彩:生态旅游收入从2018年45亿跃升至2024年290亿,前郭县查干湖镇西索恩图村渔民年收入突破15万元。这里的平衡术堪称精妙,每捕1斤鱼投放1.2斤鱼苗,每接待1名游客种植3棵树,2024年景区COD排放下降40%而游客量增长175%,印证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深刻哲理。
生态红利能带来什么?西索恩图村的渔民最有发言权——曾经冰天雪地里凿冰捕鱼的汉子,如今年收入轻松突破15万元,黝黑的脸上笑出的皱纹,比湖面上的涟漪还好看。
政策的生命力在落地,落地的标尺在民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红利,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让群众的“表情包”成为工作的“导航仪”:老乡的腰包鼓不鼓,群众的生活环境优不优,老人的晚年生活暖不暖——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民生事,恰恰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我市坚持“一主四全”的发展思路,构建“三江秀水”“百湖田园”等五大旅游集聚区,通过21条精品线路串联起分散的生态资源。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蟠桃园的赏花经济带动民宿收入年增长30%;西索恩图村,90家饭店民宿每逢节假日家家爆满……这种“全域旅游”模式打破了行政壁垒,让“生态红利”像春潮漫灌般浸润千村万户。
风动产业兴:
从“一油独大”到“三驾齐驱”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回望,松原的发展成绩单很是亮眼: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台阶;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三五”末期的29.4:18.4:52.2调整为2024年的24.1:23.7:52.2;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你追我赶;2020年以来,投资总量始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我市产业版图上,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构成黄金三角。
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车间里,7.7兆瓦风机叶片正在模具中成型。这片曾因石油而兴的土地,如今每转动一圈风机,就能产生2.4度清洁电力。在氢能产业园,中能建项目用本地风机发的绿电制氢,再将氢转化为氨醇,形成“绿电——绿氢——绿色化工”闭环,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单此一项就带动15亿元本地产值。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正在于全市上下对“全链条”的执着追求。从2020到2024,不过四年光景,我市新能源投资从5亿元飙升到154亿元,产值从12亿元蹿至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猛地跳到19.5%。这哪里是发展,分明是一场漂亮的跨越式冲锋。
“从‘注水采油’到‘注碳生金’,我们不是在传统赛道上修修补补,而是在能源革命中开辟新路。”正如吉林油田张德平经理所言。60年老油田通过CCUS技术实现“注碳生金”,把二氧化碳“锁”进地下,既给地球降了温,又让老油井多喷出20%的原油。2024年,新能源当量同比增产32.5万吨,老工业基地的血管里,汩汩流淌着绿色的新动能。
科技赋能的深度,决定着黑土地的产出精度。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北斗导航指引播种机精准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玉米亩产提升30%。松原“五张芯片”种质创新中心内,鸿翔种业的科研人员正小心翼翼地侍弄着“翔玉”系列玉米种子,这些金黄的“芯片”可不简单,每年能卖出4亿元,在全国种企前20强里跻身前列。
扶余市宝甸乡的盐碱地上,484公顷“不毛之地”的地下水位下降1.2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倍。项目负责人张宏伟抓起一把松软的泥土,其手感与父亲当年耕种的硬板地判若云泥,从靠救济度日到培育高产田,三代人的土地记忆,浓缩着松原农业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望天田”到“吨粮田”,松原用科技给黑土地重新定了价。23.2万亩黑土地得到精心呵护,157.9万亩高标准农田一眼望不到头,204.8万亩耕地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些数字背后,是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稳站在150亿斤以上,2024年更突破160亿斤大关。松原人用长满老茧的手,托举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作风铸魂:
从“筑巢引凤”到“万凤来栖”
98天的奇迹。
“从签约到开工只用98天!”正泰集团市场部总经理李明说这话时,眼睛里还闪着不敢相信的光。98天,在东北的招商引资史上,这速度简直像开了挂。
“松原速度”的背后,是服务方式的彻底革新。市级领导包保100个重大项目;“三个月见实效”的“军令状”一立下,干部们扑下身子对接头部企业,皮鞋磨出了洞,嗓子喊哑了,硬是用实打实的诚意敲开了合作的大门。“三级书记抓项目”机制让责任层层压实,部门“秘书制”跟踪服务,企业有啥需求随叫随到;企业诉求“24小时办结”,白天的问题绝不拖到天黑。
最让企业动心的,还是“绿电+增量配电网”模式,综合用电价格降到了东北最低,这账谁都会算——电费省下来,利润就多起来。中车风电从签约到投产只用8个月,吉林化纤碳纤维项目当年建设当年见效,天楹集团干脆把东北总部安在了松原。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松原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市场和企业最为敏感,投资者自会“用脚投票”,营商环境成了“梧桐树”,自然引得“万凤来栖”。
作风的温度,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里,写在“作风固本”的字里行间。汛期来了,1.5万名党员干部“一米一米”地巡堤查险,裤脚沾满泥浆也顾不上擦;群众有难题,市级领导“出门下访”,把办公室搬到老百姓家门口,推动积案清零。连续3年的软环境建设系列活动让干部们成了企业车间、项目工地的常客,山鹰造纸项目专班25天就完成2500亩土地征收,54个审批要件并联办理,硬是比计划提前3个月投产;给2000余家民企开展“法治体检”,挽回损失5.1亿元;首批“无事不扰”白名单公布,市场主体终于能卸下包袱轻装前行。2024年,松原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6.7%。这个数据直接映射出一个事实——作风优势真真切切转化成了发展优势。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七年来极不平凡的历程,既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更有把握大势之能、化危为机之智、开拓创新之为。市委、市政府以党建为统领,于产业赛道攻克“卡脖子”难关,在生态账本算清“绿色收益”——这些“闯”与“创”的精神,正是松原作风的生动写照。
风劲帆满:
从“圆满收官”到“精彩开局”
查干湖的晨光里,总有着最动人的画面:巡湖护鸟的生态卫士正拨开芦苇丛,不远处的项目工地上,建设者已经挥汗如雨。这两种姿态,一个守护生态底色,一个冲刺发展目标,共同构成了松原最鲜活的剪影。这份定力,源自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的科学擘画,更源自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解。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松原在全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战的同时,早就给“十五五”描好了蓝图。6个专班紧锣密鼓地忙活,梳理出400多个储备项目,28个项目成功挤进国省大盘子,总投资超千亿元。
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是规划的鲜明特色。我市将“油、风、光、农、生态”五大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制新能源、新装备、新旅游、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等“十大产业链”图谱,坚定推进现代农业、新能源、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向更高层级发展。每一个项目清单上,都写着“发展为了人民”六个大字。
风起查干湖,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我市的转型之路告诉世人:资源型城市的重生,不是把过去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中重构未来;
风起查干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我市的实践经验告诉人们,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当朝阳穿破晨雾,渔工号子与风机轰鸣的二重奏穿越时空,这声音里,有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有对未来的坚定期许——在松嫩平原的深处,一场关于绿色、关于希望、关于永续发展的故事,正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松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林宏 白延波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