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人调侃为“共享后代”的他们,客户是一群失去儿女、孩子不在身边亦或者是丁克的老人。
最近,共享经济的风吹到了养老行业里,出现了“临时儿女”。
被人调侃为“共享后代”的他们,客户是一群失去儿女、孩子不在身边亦或者是丁克的老人。
他们扮演着老人的子侄、亲戚,让周围人知道,这个老人有人照看负责。
独居在家的老人不再受护工的欺负;
住在养老院的丁克老人,在面对同屋其他人的孤立时,有人撑腰。
在衰老和孤独一并到来时,“临时儿女”的存在给了老人最后的体面和安全感。
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正在形成,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临时儿女”承担的还是儿女的角色。
商业化的服务弥补着情感和陪伴的缺失。
这是否意味着,在老去的路上,我们依然有对于亲情支持的渴望,依然希望身边有儿女陪伴。
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家庭户中,“一代户”的总量超过了2.4亿户。
一代户,指的是独居、已婚未育夫妻、失独家庭、空巢老人等。
他们之中,有不得不成为无孩家庭的,也有主动放弃生育的人。
在年轻时试图挣脱传统家庭模式的束缚,在年老时发现自己仍难以完全脱离它的影响。
让他们既无法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也难以全然接受当下的处境。
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的其中一期,曾经邀请三组嘉宾讨论“丁克”的话题。
他们之中,有人单身,有人丁克,也有人已经生了孩子。
不生的理由往往很一致。
反感亲密关系,原生家庭不够幸福,自己没有信心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但等到中年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人态度依然明确,也会有人话里话外多了几分耐人寻味。
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真的带来了预期中的自由与幸福。
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火,博主采访自己的丁克舅舅,分别询问两人是否后悔这个决定。
舅舅和舅妈是最早的一批丁克家庭,年轻时便决定好不要孩子。
临近老年,舅妈依旧不后悔。
唯有舅舅,语焉不详。
先是感慨年龄不再,再是在舅妈认为养老可以去养老院的时候,他询问自己的晚年是否能托付给博主这个外甥女。
等到了要给丁克的年轻人建议,他直言: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结婚,该要孩子还得要!”
越来越大的年龄,终究要遇上迟来的生育念头。
一方面,他们害怕重复原生家庭中可能存在的不幸模式,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另一方面,真正步入老年阶段时,又难以忽视内心深处对亲情支持和陪伴的渴望。
会有舅妈这样坦荡坚持着当初的决定的人,也会有在中年后突然后悔的人。
怕有遗憾,怕老来孤独,无人照料。
促使着他们搭上生育的末班车,或是在遗憾中慢慢放下。
但不论如何,随着年龄增长,总有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这或许与我们寻求的依恋关系有关。
心理学中的依恋关系决定了人这一生中有三个发展阶段。
在幼年期依赖父母,亲密联系和情感支持;
在青春期与同龄人建立亲密的友谊和稳定的情感基础;
成年阶段,在有较为稳定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模式的前提下,与伴侣和子女建立亲密的家庭联系。
或许有人能够摆脱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天生具有依恋需求。
这种需求并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消失,反而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和社交圈缩小变得更加迫切。
曾听说过一句话,人一旦到了40岁的时候,就上了终点的直通车。
在面对衰老和疾病时,那些不可得的需求往往会被无限放大。
以至于,即便当初选择丁克的理由再充分,也难以抵挡岁月带来的不确定性。
视频博主@全嘻嘻在一期采访中,走访了一家养老院,和六位老人聊了聊养老的话题。
这群老人,平均年龄70岁,有基础病,也有难以治愈的病症,无法排解的孤独。
有人会一整天开着电视,不是想看,只是让屋里有个声响。
有人提起自己五十多岁的丁克亲戚,照顾四个老人忙前忙后,常常需要他们来帮忙。
也有人觉得活得太长,有没有儿女都是在受罪。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儿女做出了丁克的决定。
但无论老人自己过得如何,也不想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干涉子女的人生。
八十多岁的卡尔爷爷有两个儿子,住在养老院中,觉得养老院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没有儿女,未必会过着两种生活。
不同的儿女,对老人的照顾也大不相同。
他曾经看过有四女一儿的老人在儿女的互相推诿中,住进养老院。
儿女聚在一起常常为了钱财争吵,等到老人去世后,他们到养老院吵的仍然是老人剩余的住院费用。
也看过有爱吃肉的老人被四个女儿轮流接出去好吃好喝,成为其他老人的羡慕对象。
但同样,评论区有网友提到自己的妈妈在养老院里工作。
在妈妈的自身经历里,有无孩子决定了养老院里的工作人员会不会区别对待。
而在开头的“临时子女”职业的兴起,也是由于一部分无孩家庭在老去路上的孤立无援。
这让人不禁思考,晚年生活的质量究竟取决于什么?
是金钱的多少?还是血缘关系的深浅?
金钱固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无法完全替代情感的支持与陪伴。
血缘关系看似牢固,却也可能因利益纠葛而变得脆弱。
生命的不可控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或许,这个答案并不唯一。
每个人的选择和处境都不同,不同的选择和经历都会影响晚年的境遇。
有人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面对老年生活;
有人则因为种种原因陷入困境,需要依赖外界的帮助。
从社区服务到专业养老机构,也都在尝试填补传统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空白。
然而,无论外部条件如何改变,决定晚年生活质量的还是个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老去,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是相同的。
因为在老去的路上,身边有没有人,到最后我们要面对的还是一个人的生活。
年过半百的财经评论家叶檀,患癌之后直言:
“这半生有两件事非常后悔,一是没有听医生的话,二是当年选择丁克一族。”
年轻时,她是事业型强人,怀着对财经行业的一腔热血,放弃了铁饭碗工作,一头扎进了这个领域里。
往后一路高歌猛进,撰写财经评论专栏,出版书籍,成立财经工作室。
工作上的忙碌,影响的不只是她的作息、进食。
还有生育计划。
总是忙于工作,今年没法要,明年没法要,久而久之就没有然后了。
那时候的叶檀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做最好的工作,老来住最好的养老院。
直至一场大病改变了她的想法。
因为常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她患上了乳腺癌。
在推掉工作治病的过程中,她突然发觉,和其他有孩子陪伴的病友相比,她的身边空无一人。
没有孩子,丈夫在外地工作,也不能一直陪伴她。
“丁克可以寻求其他支撑,没有孩子未必是件坏事,但大多数人找心理安慰,还是孩子,这个就是现实。”
她开始后悔,后悔这些年没有生育。
但被问到重来一次如何选择时,她又说自己会做出和当年一样的选择。
因为她知道,有孩子并不代表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事实的确如此。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总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试图寻找未曾拥有的东西。
或是美化自己没走的那条路,或是对他人的选择嗤之以鼻。
结婚的人觉得结婚不好,单身好,或是认为结婚好,单身不好。
在捧一贬一中,沉迷比较得来的幸与不幸。
比工作选择,比生育计划,比孩子多少,比养老待遇。
但比来比去,做不做某个决定,对于普通人而言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不会经营婚姻的人不会进了婚姻,就变得幸福;
没有能力谋生的人不会因为没有孩子,就万事不愁。
事实上,每一种决定背后,都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与权衡。
而即使再理性的规划,也无法完全避免各种意外带来的冲击。
到最后,我们都需要直面一个事实:
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所有的道路都会留下遗憾。
大冰在直播时收到一位丁克女孩的困惑,他给出了回答:
“我们的人生到了一定节点之后,物质保障和精神支点都非常重要。
中老年之后会发现,这个世界不需要你,没有值得操心的事情,你茕茕孑立。
到那个时候,你只能靠花钱来买一些东西,无论是花钱买服务,还是花钱买体验,都需要经济能力支撑。”
换句话说,孤独并不是一种可以轻易习惯的状态。
我们需要去建立情感坐标和精神寄托,无论是通过金钱、还是与他人建立联系完成。
有人试图通过兴趣爱好、社交活动填补这一空白;
也有人依赖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度过晚年。
后悔的情绪本身并不能改变过去,也无法为未来提供明确的方向。
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哪条路更好,而是如何接受自己的选择,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满足。
点个来源:海蓝幸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