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韩信和李靖的人生才明白,什么才是竞争的最高境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1:32 1

摘要:这几年大家总体的一个感受就是,卷,被生存竞争、教育竞争、职场竞争搞得是筋疲力尽。所以,人人都想掌握竞争的术,拔高自己在竞争生态中的序位。但真相却是,竞争其实是一个假象,价值才是真相,高价值的人永远都有机会。

文 / 子玉

这几年大家总体的一个感受就是,卷,被生存竞争、教育竞争、职场竞争搞得是筋疲力尽。所以,人人都想掌握竞争的术,拔高自己在竞争生态中的序位。但真相却是,竞争其实是一个假象,价值才是真相,高价值的人永远都有机会。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竞争的本质,这里还是以历史人物为案例进行说明。众所周知,被封为汉王、身处汉中的方寸之地是刘邦一生的至暗期,为了破局,他听取了萧何的建议,决定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正式拜将。

由于刘邦将这次拜将的规格拔得很高,是按照“制式模板”的流程进行拜将,所以汉军诸将就都得知了这一消息。按照常理,作为刘邦的心腹,曹参、樊哙、卢绾等人都可能成为大将军的角色,因为,帝王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心腹来掌控军队。《史记》对诸将心理的描写是:“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也就是说,刘邦拜将对于诸将来说实际上也是一场竞争,按照大家的理解,刘邦拜将一定会以关系的远近、亲疏为主要标准,所以,丰沛故旧自然都觉得自己有机会。

但结果却是,刘邦选了一个许多人都没听说过,甚至还差点被杀头的人来做大将军。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就是韩信。当时现场的反应是,“一军皆惊”,大家都认为刘邦此次是不按常理出牌。

说真的,按照正常逻辑,刘邦确实应该选择自己的心腹出任大将军,因为这个角色毕竟是掌握军队的,汉朝建立之后从吕后到汉武帝这段历史区间,太后和皇帝在锁定大将军的角色时都遵循的是这一原则。

但是呢,刘邦当时面对的主要矛盾毕竟是生存压力,需要有过人才能的人帮他破局,所以他不得不选择被萧何评价为国士无双的韩信。

也就是说,对于这次大将军角色的竞争,韩信压根就没参与,但却是最终的获胜者。这个历史案例就验证了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抛出的理论:竞争其实是一个假象,价值才是真相,高价值的人永远都有机会

相信汉军中一定有比韩信情商更高的人,也有大把和刘邦走得比较近的人,但他们都没有竞争过韩信。所以,竞争的本质就是价值,高价值的人不需要琢磨包括情商等术的层面的东西就能稳稳获胜。

这几年,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很流行,其实第一性原理的深层逻辑就是探寻事物的本质,而竞争的本质就是价值。

所以,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人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能力和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如何。因为,市场交易的第一原理就是价值交换。用段永平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产品不需要过度宣传就能被市场认可,其核心在于产品本身能否解决用户痛点并提供超预期体验。”

用俗话来说就是,好的产品是长脚的。

说回韩信。按照正常逻辑,像垓下之战这种级别的需要动员所有军事力量的大战,刘邦更应该将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者至少让曹参、灌婴这种心腹来指挥,但刘邦在此战中还是将六十万汉军的指挥权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和自己关系相当微妙的韩信,就是因为,刘邦认为,只有韩信才具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

你看,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参与竞争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高价值的人永远都有机会 图源/剧照

为了进一步阐释价值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再请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说明。这个人是和韩信有相似经历的大唐战神李靖。众所周知,李渊在太原密谋起兵时李靖是准备前往江都给隋炀帝报信的,因为道路不通才没能成行。

可见,李靖不仅不站队李渊,甚至还站在了李渊的对立面。所以李渊在攻克长安之后就想杀了李靖,最后是李世民及时求情,李靖才保住性命。

按照正常逻辑,李靖这样有黑历史的人李渊是绝对不会重用的,但事实却相反,在平定江南的诸战役中李靖始终都是主角,积累了大量军功。武德四年(621),李渊正式决定对江陵的萧铣进行用兵,对于此次作战,李渊的人事安排为,以李孝恭为夔州总管,以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李孝恭行军长史。

虽然李渊不能完全相信李靖,以李孝恭来制衡李靖,但战场上的事毕竟是由李靖作主。结果是,李靖不仅攻克了江陵,抚定岭南,随后又协助李孝恭灭了辅公祏,彻底平定了江南。

战后,唐朝置东南道行台,拜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后又改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渊甚至如此称赞李靖:“李靖是萧铣、辅公祐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你看,李靖不仅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被李渊重用,还能以军功改变自己在大唐庙堂的生存状态,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价值的重要性。

对于李靖的军事才能,我们还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话来进行验证:李靖的舅舅韩擒虎喜欢与外甥讨论兵事,他认为,“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杨素甚至指着自己的位置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像李靖这种高价值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参与关于重要位置的竞争,皇帝在对众人的能力权衡之后自然会将重担交给他。

如果说隋末李渊太原起兵对于李靖来说是一次人生的重要选择的话,那么玄武门事变就是第二次决定他人生走向的选择。结果呢,李靖在玄武门事变中却并没有明确表态效忠李世民。按照正常逻辑,李靖在贞观年间就是被边缘化的人。

但真相却是,李靖在贞观朝是屡屡作为主将出征四方,比如对东突厥、吐谷浑的战争。在灭掉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之后李世民甚至如此夸赞李靖:“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渭水之役!”

李靖以此战的军功被封代国公。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绝对心腹尉迟敬德等人为将呢,很简单,他们不具备李靖的能力。

可见,真正有能力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参与重要职位的竞争,甚至都不用站队。当然,李靖晚年还是遭到了谮毁,勉强保住了一生奋斗的功名。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想表达,如果一个人在具备不可替代的能力之外还能懂那么一点职场技巧,那绝对会收获一个开挂的人生。

行文至此,笔者又想起了电视剧《天道》中的韩楚风,他在参与总裁竞争时选择置身事外,默默做事,最后在因为两位副总竞争导致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董事会就看到了默默做事的韩楚风,于是韩楚风顺利当选总裁。

韩楚风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还是,所谓竞争,本质还是谁能提供更大的价值。

所以,我们身处内卷的客观环境中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回归本质,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就比如做自媒体这件事,有些人虽然入局很晚,也没有在流量层面下功夫,但他的内容就是被大量转发、评论,热度不断上升,原因就是,他生产的内容对于人有价值。

如果说做流量是术,那么做内容就是绝对的道。

还有影视圈,大家都使劲浑身解数争某一个角色,但真正有水平的人只需坐等机会上门就行,就比如康熙这个角色,大家一提到康熙首先想到的就是焦晃老师,因为大家觉得,别人是在演康熙,而焦晃就是康熙“本人”。

还是价值决定竞争格局的逻辑。

演员的最高境界是将表演的成分稀释到零 图源/剧照

所以,大家要想在竞争生态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度、拓宽自己的护城河,只有自己足够有价值,才能摆脱内卷的环境。

如果自己足够有价值而一时又没有机会也不要着急,社会学中有一个均值回归理论,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资产的价格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它最终会回归到其真实价值;如果一个资产的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它也会回归到其真实价值。

资产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比如韩信,虽然前期的发展之路走得比较坎坷,但现实最终还是给了他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地位。这就是均值回归理论的核心,重点还是价值。

还有互联网上有些包括视频、文章等内容,虽然其在被生产出来的一段时间内热度不高,但只要其足够有价值,热度上升也只是迟早的事。因为,任何事情将时间线拉长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时间这把量尺是绝对公平的。

用因果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提高价值是因,得到资源的结果为果,所以还是要在价值层面的因上努力。用企业家沈炜的话来说就是:“埋头种因,静待结果。”

而真相又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也只能是因。

为什么那些善于投资的人都是寻找具有高价值但却处于发展低谷期的企业,就是看中了这些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坐等升值。这就是巴菲特、段永平等人所强调的价值投资理论的核心。

落脚点还是在于价值。

最后,竞争还要讲究一点技巧,有时候我们与其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上发力,不如进行创新,作出差异化的产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差异化也是高价值,就比如,有人用做饭这件事来阐释修行的理论。

总之,任何层面的竞争我们一定不要在术的层面耗费过多的精力,应该聚焦能量在价值层面不断突破,才能杀出重围。

而对价值的追求就是就是对事物本质的遵循。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