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经验与展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0:50 1

摘要: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经历了蓬勃发展继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有数据显示,当前高校智库已占我国内地智库总数的42.6%,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经历了蓬勃发展继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有数据显示,当前高校智库已占我国内地智库总数的42.6%,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稳步前行

十年来,高校智库以咨政为使命,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在决策咨询、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聚焦咨政功能,服务国家治理。决策咨询是智库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对智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智库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洞察我国国情发展规律特点,大力推动有组织科研,不断促进思想创新和内容创新,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在助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智库之力切实推动强国建设。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机制创新是智库的“推进器”。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人才和研究资源优势明显,如何盘活这些资源、激发专家人才从事智库研究的积极性,进而与“双一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一直是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十年来,高校智库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构建起“平台型”“网络型”的智库中心和“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高水平研究中心+专业化运营团队”的内部治理体系,同时深化智库成果评价、人才评聘、经费管理等机制改革,有效撬动校内优势研究资源,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智库成果。

三是回应民生关切,注重社会服务。舆论引导是智库的“试金石”。当前,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海量信息的涌入使民众面临着辨别真伪的巨大挑战,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易引发公众的误解和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民众迫切需要权威、科学、客观的信息来引导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而高校智库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广泛的学术资源,能够承担这一重要使命。近年来,高校智库通过接受采访、媒体发文、公开研讨、发布报告等方式,就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国际关系等话题进行深度分析,有效达到了疏导公众情绪、正面引导舆论的效果。

四是推动“二轨外交”,讲好中国故事。公共外交是智库的重要功能。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愈加需要智库肩负起新的使命。作为“一轨外交”的重要补充,智库以其主体多元性和方式灵活性,在推动“二轨外交”、促进国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年来,高校智库通过服务国家重大外事活动、参与国际交流对话、赴外访学调研、加强海外媒体宣传等方式,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高水平智库人才队伍体系不断构建

高校智库应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战略指引,立足发展实际,从育、引、留、用等环节精准发力,构建高水平智库人才队伍体系。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应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南,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强化常态化学生培养体系、完善学生参与智库研究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家国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AI技术熟练、国情特点熟知的青年“智囊团”生力军,加强未来智库人才储备。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全面开设AI工具的技能类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AI工具;同时推动“AI+”学科建设,加强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强化需求导向,构建多元化引才机制。一方面,因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规律,细化传统岗位类型及需求,分类精准引入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和运营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重视发挥人工智能对智库研究的赋能作用,考虑设立数字咨政岗,引进具有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政策研究效能。还可以加强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以短期访问、项目合作、研讨交流等方式,设置项目制智库研究员,推动智库人才与具有产业实践经验的高科技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融合,加强跨学科、复合型、前沿性研究。

三是强化技术赋能,开展数智化素养培训。加强对现有智库研究人员数智化技能培训,丰富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内容,使其建立数智化思维。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检索、数据收集、决策模拟、写作生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将其运用于内参撰写、专报制作、报告起草等场景,助推咨政研究效能再升级。与此同时,智库建设也要考虑提升运营管理数字化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内参成果和重大研究任务的全流程、专业化管理,以高水平管理保障高质量、高效率成果产出。

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经过十年的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高校智库数量庞大,但研究力量分散、组织力不足,进而导致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基础性、储备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不足;世界一流高校智库亟待建设,国际影响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此,一是要提升思想创新力。高校智库应深刻感知当前百年变局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加强基础性、储备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努力提升智库的思想创新力。

二是要提升议题设置力。高校智库应该紧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进行谋划,系统设计和推出一系列关乎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要议题,传递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思潮,巩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

三是要强化协同创新力。高校智库应该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指引,一方面,发挥高校优势研究资源,推动校内优势学科间的合作研究,以有组织科研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另一方面,积极融入政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发展的浪潮,加强与政府、产业界和学界的深度互动,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协同研究能力。

打造智库建设的“独门秘笈”

理论尚需联系实际,结合上文内容,笔者在此简要地介绍所在智库的具体实践经验,与业界同行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

“平台+网络”,发挥高校研究优势。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全校性智库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孵化和培育功能,成功孵化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等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运行宏观经济、城市更新、老龄产业等一系列高产出的研究中心。通过这些机构和中心,汇集全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法律、安全、统一、外交、党建等研究领域。同时,注重对挂靠机构和研究中心的动态管理,大力推动有组织科研,通过提升机构组织力、学者组织力、学生组织力,着力构建多层次决策服务网络。

“学科+咨政”,形成智库良性循环。基于国家重大战略、扎根中国国情实践的咨政研究,必然要求以深厚的学理研究为支撑,同时反哺学科的理论创新,促进优势学科凝练提升自主知识体系。坚持知行合一,注重问题导向和现实基础,扎实推动国情调研,打造“高水平研究报告+多层次决策参考载体”的智库成果体系,鼓励研究人员将智库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积极反哺学校的学科建设,为学校的多个社会科学学科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形成“咨政服务—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顶天+立地”,搭建政策实践桥梁。开展服务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智库研究,需要搭建起政策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既能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又能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关切,组织优势力量对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加强与中央相关决策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