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偏见:为何有人总戴着“旧眼镜”看新教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0:47 1

摘要:新教育实验走过25年,影响深远,却依然遭遇误解。近期几件小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外界对新教育的“刻板印象”与“认知偏差”有多深。

破除偏见:为何有人总戴着“旧眼镜”看新教育?

原创 林忠玲 静夜思享

2025年08月04日 20:47 江苏

导语:新教育实验走过25年,影响深远,却依然遭遇误解。近期几件小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外界对新教育的“刻板印象”与“认知偏差”有多深。

最近,几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却像棱镜般折射出新教育在外部世界所面临的“刻板印象”与“认知偏差”。

事件一:省级舞台上的“正告”与逆袭

一位老师报名省级“大概念视域下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当组织方工作人员得知她计划采用新教育理想课堂模式时,竟以“过来人”姿态“正告”:新教育那套“登不上大雅之堂”!

庆幸的是,这位老师是新教育的坚定实践者,深谙其“学为中心”课堂模式的精髓。她顶住压力,在课堂上生动展现了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真实样貌。结果呢?这堂课不仅赢得满堂彩,更获得专家高度肯定,被赞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深度发生”的典范。偏见,在事实面前轰然倒塌。

事件二:临门一脚的“退缩”与错过的机遇

新教育与甘肃某民办高中历时近一年的合作办学谈判,在签约前夕戛然而止。表面是“时机不成熟”,实则源于校长听信了一位朋友对新教育的负面评价:“拥有最好资源,办最差学校”。

机缘巧合,我后来与这位校长面谈。谈及合作,他坦言委托办学如同嫁女,“光有承诺不够,更要看实力”。借此机会,我向他系统介绍了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听着听着,他眼神亮了起来:“早知新教育能如此赋能学校,协议早签了!”一次误解,让一次可能的深度合作擦肩而过。

事件三:饭桌上的“幸福”之争

一次饭局,一位曾供职机关的老太太吐槽孙子学校的标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她认为这是“误导”:“读书就该吃苦,谈何幸福?”并以自身苦读经历佐证。令人意外的是,席间竟有不少附和之声。

这种论调,本质上是用“骑自行车的经验”去评判“无人驾驶汽车”。时代在变,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革新,岂能固守旧日标准?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在中国民间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多少理念昙花一现?而新教育能历经25年风雨屹立不倒,并荣获被誉为全球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一丹教育发展奖”,其价值不仅获国内认可,更赢得了世界尊重。

那么,为何代表未来方向的新教育,仍难逃偏见?剖析根源,不外乎四点:

1. 思维的固化:手持旧船票,难登新航船

部分人对新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过去时”。例如:

理想课堂: 2008年提出的“六度三境界”或许曾显“理想化”,但十余年深耕,新教育已构建出成熟的操作系统与资源体系,有力推动着课堂从“教”到“学”的深刻转型,并在多地实践中成效斐然。办学实践: 新教育早期确有个别探索受挫,但自新体系建立后,在厦门、苏州、徐州等地的成功办学,已赢得当地政府与百姓的高度认可。

问题在于,有些人习惯于:

固守“熟悉”视角,拒绝接纳新知;让主见异化为思维的牢笼;虽有“去伪存真”之心,却难辨时空流转中“伪”的蜕变。

手持二十年前的旧钥匙,如何打开几经翻新的家门?

2. 感知的窄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新教育25年探索,从“六大行动”到“十大行动”,再到新教师基金“五大项目”,已形成庞大而精密的运行体系,全方位为中国基础教育探路。

许多误解源于对这个复杂体系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解。据我观察,热衷“评头论足”者,往往是曾接触新教育、后又疏离的人,他们对“新在何处”、“为何而做”、“如何践行”等核心问题,其实并未真正通晓。

唯有亲临“炮火”前线,方知战争真貌。 仅凭几次会议、几篇文章或道听途说,便妄下断语,无异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3. 行动的异化:跑偏的实践,扭曲的形象

二十余年来,追随新教育的区域与学校日益增多,但其中不乏急功近利者、叶公好龙者、浅尝辄止者。他们在实践中的路径跑偏与形式异化(如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蹦蹦跳跳”、“华而不实”),让外界误以为这就是新教育的全部——一个“花架子”。

新教育“新”在何处? 朱永新教授精辟指出:“当理念被遗忘而重提时,是新的;当理念被空谈而鲜做时,是新的;当理念由模糊贫乏走向清晰丰富时,是新的;当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被继承发扬创新时,是新的…”

归根结底,新教育是做“真教育”。 一些区域和学校未能将其与日常教育有机融合,导致“两张皮”,徒增教师负担,滋生形式主义,这恰恰违背了新教育的初衷。

新教育是以“成为中国素质教育旗帜”为愿景的理想主义共同体。它既反对唯分数的功利教育,也唾弃唯形式的虚假教育。它坚信:当学生的内在活力被充分激发,学业成绩(分数)将是水到渠成的“额外奖赏”。大量实践证明,扎实践行新教育的地方,不仅教育生态优良,其学业质量(以分数为重要标志)亦常居前列。

4. 传播的弱化:酒香也怕巷子深

这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新教育初创期能迅速燎原,“教育在线”平台的风口效应及后续一系列表彰活动(年度人物、智慧校长、榜样教师等)功不可没,它们带来了高曝光度。

然而,随着国家对社团管理的规范,新教育在强化自律的同时,客观上也弱化了传播声量。尽管新媒体矩阵正在发力,但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要让更多人听见、看见,难度倍增。加之近年疫情管控、培训受限等因素,部分实验区校甚至一度与新教育“失联”。

虚伪的热爱流于表面,唯有深度理解方能抵达真心。

真正的认同与热爱,必须植根于深入的了解与切身的体验。唯有亲历观察与实践,才能感受新教育的独特魅力,破除那些因固化、窄化、异化与弱化而生的偏见陈见。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