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历史跨度,9座真实的文明古城+1座理想之城“乌托邦”,从特洛伊出发,古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古典哲学在地中海世界持续扩大传播,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西讨输出至亚欧大陆各处;不断强大并扩张的罗马帝国成为后世欧洲永恒的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文学源头《荷马史诗》、政治理想希腊城邦、古典哲学理想国、欧洲精神原点罗马帝国……以古希腊与古罗马为代表的古典文明是当代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开端。
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学者奈杰尔・斯皮维深入地中海沿岸10个具备开创性意义的古典文明城市,严谨且清晰地概述并阐释了古典文明留下的灿烂遗产:
2000年历史跨度,9座真实的文明古城+1座理想之城“乌托邦”,从特洛伊出发,古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古典哲学在地中海世界持续扩大传播,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西讨输出至亚欧大陆各处;不断强大并扩张的罗马帝国成为后世欧洲永恒的精神象征之一,拜占庭的名城君士坦丁堡,今日依然伫立在亚欧大陆的交界地。
斯皮维以简洁洗练的艺术性叙述,打破线性历史叙述,掠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重要历史时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古典文明的乘风之旅,从语言、法律、哲学、戏剧、建筑、艺术、历史,共同回溯辉煌的古典文明叙事。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英]奈杰尔·斯皮维(Nigel Spivey) 著,孙慧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精彩抢先看】
读者们都知道,我们还需要面对一个历史大辩论:关于罗马帝国的“终结”,即所谓“衰落和灭亡”。就迄今为止关于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的论述,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本书作者属于倾向否认灾难说的阵营。不过,有必要阐明这一话题的历史争论范围以示公平。
有人尖刻地指出,当知识分子哀叹文明的衰落时,真正的意思是他们现在不得不自己洗衣服,而以前有人代劳。纵观世界“伟人”对古典文明看似崩溃所做的众多努力,我们很容易同样假设这种综合征适用于此。个人恐惧和偏见被强加于过去之上。例如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古典学教授腾尼·弗兰克(Tenney Frank)第一次走上阿皮亚路(出罗马向东的道路,路旁有许多墓碑),当他注意到许多墓碑上的名字都显示着墓主人的外邦人和奴隶出身时,感到十分不安。此后,他花费了大量学术精力研究帝国时期罗马社会的“种族混合”问题,最后还得出结论:非罗马人和前奴隶的占比过高(根据他的计算为 83%)导致了“罗马解体”。
这就是拉丁修辞学所说的“不合逻辑”(non sequitur),因为罗马为自己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自豪。非罗马人被鼓励加入扩张罗马巩固帝国的计划。至于奴隶,在整个古代,他们的命运大多是不幸的,但至少在罗马社会中,他们有机会赚钱、拥有自己的奴隶和获得自由。在某些圈子里,“自由民”做得好可能会受到鄙视,公元1世纪中叶,佩特罗尼乌斯(Petronius)在《讽刺小说》(Satyricon)中,对特里马尔奇奥的文学讽刺就是这种鄙视的来源。但是,正如特里马尔奇奥的例子所表明的,这种向上流动的潜力是罗马经济的动力源泉。腾尼·弗兰克认为,解放了的奴隶破坏了罗马社会的完整性,他这一观点与其说来自古代证据,不如说来自他自己在密苏里州种族隔离环境中的成长经历。
关于罗马帝国“灭亡”的解释多达 200 余种。有人认为是外部或生物原因,如气候变化、疟疾、铅中毒等,还有人认为是人力短缺、过度征税、野蛮人入侵等,各种理论互相争吵。只要我们对自身“文明”的脆弱性心存恐惧,或者相信历史的周期性,编造这些解释的诱惑力就不可能下降。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君士坦丁堡)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