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照出了所谓精日分子的嘴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15:31 1

摘要: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抛弃了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聚焦于“吉祥照相馆”里一群普通人的生死抉择——邮差阿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承宗,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暗房红光中交织,在显影液里浮现的不只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一个民族面对绝境时的精神显影。

一、电影的热映与争议

近期网上《南京照相馆》很火,大部分都是好评。

但也有不同声音,有很多人在网络上抨击导演和主创。

有个别大V发出声音说这部电影吓着孩子,不要去看这个电影。

还有一些人说,不要宣扬仇恨!

还有一些人说这部电影是消费苦难,建议所有人都抵制!

甚至连日本个别官员都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不是真实事件!

这么多所谓的异议,我更要去看这部电影!

二、一部电影,照出了诸多人的嘴脸

说实话,从电影院出来,我长时间没有说话,内心很压抑!

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抛弃了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聚焦于“吉祥照相馆”里一群普通人的生死抉择——邮差阿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承宗,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暗房红光中交织,在显影液里浮现的不只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一个民族面对绝境时的精神显影。

申奥导演的镜头语言体现出一种充满张力的克制。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暴力,而是通过显影液中的照片、啼哭婴儿与摔落声的对比镜头等隐喻手法传递窒息感。暗房的红光既是冲洗照片的必需光源,又象征着民族血泪;胶片定格暴行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证据的物质载体。当刘昊然饰演的阿昌在冲洗底片时双手颤抖,当王传君演绎的汉奸在忠诚与背叛间挣扎,这些细微表演超越了戏剧张力,直指战争对个体人性的扭曲。

“我们从来就不是朋友”——这句由主角阿昌对日本摄影师伊藤说出的台词,成为影片价值观的核心注脚。伊藤这一角色极具复杂性:表面儒雅,喜爱中国文化,甚至给流浪狗喂食,却在尸体旁从容走过;他给阿昌通行证,转身却下令对持证者格杀勿论。这一形象彻底解构了过往抗战片中常见的“人性未泯的日本兵”套路,直指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全面异化。这一人物设定据信部分参照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真实经历——这位以《东京物语》闻名的大师,曾在侵华战争中服役于毒气部队,参与南京大屠杀,却在日记中平静记录杀戮。艺术成就与战争罪行的并置,迫使观众直面人性的复杂光谱。

《南京照相馆》引发的国际反响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现实图景。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声明“担忧影片激化反日情绪”,部分日企高层甚至威胁“票房破10亿就撤资”。日本网络空间充斥着对历史的否认:“南京大屠杀是捏造”“遇难人数是为匹配广岛死亡数的宣传”。这些反应揭示了日本社会面对战争罪责时根深蒂固的认知壁垒。

反观国内,个别声音如博主声称“看电影只为娱乐”,甚至列举日本对华援助以淡化历史记忆。两种极端反应看似对立,实则共同印证了历史被政治化、工具化的危险倾向。

日军摄影师的镜头总对准那些 “祥和” 的画面:穿和服的日本兵与中国孩童 “合影”,商铺前挂着的 “大东亚共荣” 标语。可暗房里显影的真相从不说谎,他镜头外的阴影里,藏着被推倒的牌坊,被焚烧的典籍,被碾碎的文明。他对着镜头微笑时,金丝眼镜反射的光像两柄淬毒的匕首,剖开那些粉饰太平的谎言。

三、对于所谓“别吓着孩子,不要宣扬仇恨”言论的回应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强烈的表达欲!

“别吓着孩子”?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南京比这个残酷1000倍,导演已经非常克制没有拍摄更为血腥的画面,如果现在的孩子连看这些画面的勇气都没有,他们如何成长,如何变得勇敢,如果再有战争的时候,他们如果还是温室里的植物,温水里的青蛙,他们可以勇敢的对敌作战吗?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是说靠一部电影就被吓着了,那是家长的看法!

“不要宣扬仇恨”?看电影就是宣扬仇恨了?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看完,不是让我们内心产生仇恨,而是我们铭记我们曾经遭受了什么,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如何来的,我们应该不忘记我们的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是电影所宣扬的价值观!如果你看电影只看到了仇恨,建议你还是再去二刷了解一下!

当我走出影院时,夜里华灯初上,人间烟火,这个城市车水马龙,我一时间有点恍惚,我想这一刻,这种时空对比,就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意义!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