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业研究近日发布的绿色金融专题报告聚焦发电企业碳履约成本传导机制,深入探讨碳市场与绿证市场的衔接问题。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提高发电企业有偿配额占比,火电成本上升将传导至电价,进而可能刺激绿电及绿证需求增长,这使得两个市场的协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兴业研究近日发布的绿色金融专题报告聚焦发电企业碳履约成本传导机制,深入探讨碳市场与绿证市场的衔接问题。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提高发电企业有偿配额占比,火电成本上升将传导至电价,进而可能刺激绿电及绿证需求增长,这使得两个市场的协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图片来源:东方IC)
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绿证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能源安全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绿证消费主要依赖政策要求、供应链需求及企业社会责任驱动,但与碳市场尚未形成实质性衔接。一方面,重点排放单位的电力间接排放已不再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另一方面,市场化交易的绿电/绿证电量在碳排放核算中暂未视为零排放。报告认为,随着碳市场有偿分配机制的推进,两个市场的衔接将更具现实意义。
兴业团队分析分为,当前绿证市场与碳市场衔接存在多重瓶颈:首先是价格差异显著,碳排放权价格明显高于绿证价格,形成潜在套利空间;其次是覆盖范围不一致,在参与企业、碳排放核算范围及交易主体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三是管理主体不同,需要建立数据共享和电网排放因子修正等配套机制;最后是市场规模不匹配,碳中和进程中碳排放总量将逐步下降,而绿证供给量预计持续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兴业团队提出三项建议:首先是设立"专属"绿证市场,类似自愿碳市场(CCER)机制,允许重点用能企业购买特定绿证用于电力排放的间接履约,相应电量不再承担发电企业碳履约成本传导。该市场应优先纳入示范性强、技术前沿但盈利能力较弱的项目(如绿电直连项目),其规模应与碳市场有偿配额对应的发电量相匹配,并建立火电企业有偿配额抵免机制。其次是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减排方法学开发,明确相关减排量可纳入CCER或直接抵免企业排放量,特别是推动该技术在火电行业的应用。最后是明确将绿证购置成本及电价传导成本纳入企业碳履约成本核算,参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推动这类支出获得国际认可,使企业额外成本可获得实质性碳排放履约抵扣。
来源:环球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