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济青高速上,55岁的张先生开启某品牌高速领航功能后昏昏欲睡。系统突然尖叫:“请立即接管!”——前方故障车仅剩20米,碰撞前1.2秒才退出智驾模式,89公里时速下的金属撕裂声,戳破了智能驾驶的“安全神话”。
凌晨两点,济青高速上,55岁的张先生开启某品牌高速领航功能后昏昏欲睡。系统突然尖叫:“请立即接管!”——前方故障车仅剩20米,碰撞前1.2秒才退出智驾模式,89公里时速下的金属撕裂声,戳破了智能驾驶的“安全神话”。
这不是孤例。车企们高调宣传“自动驾驶事故率仅为人类1/10”,特斯拉更声称其系统“比人类安全10倍”。但美国NHTSA 2025年4月报告打脸: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车辆,每百万英里事故率达7.9起,比纯人工驾驶高出1.6倍。暴雨天和施工路段,系统误判率超25%。
车企的“漂亮数据”往往经不起推敲:
统计陷阱:特斯拉只算“系统激活时”的事故,却对用户误操作导致的事故视而不见;
场景限定:小鹏NGP宣称城市接管率低,但实测对侧翻货车、倾斜路障的识别率仅58%,反应比人类慢0.8秒;
致命短板:《自然》期刊研究证实,自动驾驶在黄昏弱光下事故率是人类5.25倍,转弯时风险翻倍。
销售话术正把消费者推向危险边缘。上海李女士购车时被告知“高速不用管方向盘”,结果车辆直冲修路护栏;车企却以“用户未监控”拒赔。中消协调查更触目惊心:63%车主未接受智驾培训,过半人误以为自动泊车可完全撒手。当宣传视频里驾驶员全程玩手机,安全底线早已被流量踩碎。
今年5月,工信部新规逼车企脱下“皇帝新衣”:L3级以上事故车企担主责,最高赔90%,未完成安全培训者禁用高阶功能。华为、吉利等被迫“补课”——ADS 4.0激活前强制播放15分钟风险视频,遇暴雨自动降级并语音警告。
技术本无罪,但把半成品包装成“救命神器”就是谋财害命。 当3万元智驾选装包中安全研发投入不足15%,当激光雷达的算力竞赛掩盖了1%极端场景下的致命缺陷,我们不禁要问:“随时接管”的智驾,究竟是减少事故,还是转移责任?
来源:爱车人士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