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他身旁,一座黢黑的碉堡,寂然矗立。这座由钢筋水泥建造的碉堡,是“乍浦—平湖—嘉善—西塘”碉堡群中国抗日国防工事的一部分,在80多年前经历了“浙江抗日第一仗”嘉善阻击战的炮火洗礼。
嘉兴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胜伟 黄烨沈 虹阳 摄影/视频记者 杨钦朝
盛夏嘉兴,草木依然葱茏。在浙江省嘉善县七天七夜阻击战纪念园,一位退休老党员正在修剪草木,一抬头便看到火车沿着沪昆铁路疾驰而过。
中国军队在嘉善阻击入侵的日军
在他身旁,一座黢黑的碉堡,寂然矗立。这座由钢筋水泥建造的碉堡,是“乍浦—平湖—嘉善—西塘”碉堡群中国抗日国防工事的一部分,在80多年前经历了“浙江抗日第一仗”嘉善阻击战的炮火洗礼。
嘉善处于沪杭咽喉,地理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11月8日,当日军的飞机、大炮袭来,中国军人筑起血肉长城阻击敌人。
嘉善阻击战规模巨大、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顽强阻敌七昼夜,以沉重的代价,在从枫泾到嘉善县城11公里铁路沿线,牵制日军对上海守军的攻击,迟滞了敌军进攻南京的时间和步伐。
曾经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如今已被高楼、田野和绿地覆盖,而那段悲壮的历史,深深地嵌入了这片土地,留存在文字和记忆之中。
碉堡群中的烽火记忆
“七天七夜阻击战纪念园有三座碉堡,两座是历史遗迹,还有一座是迁移过来的。”顶着夏日的阳光,嘉善县惠民街道毛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良带着记者去寻访历经沧桑仍旧挺立的碉堡。
沿着纪念园的小路前行,一座黢黑的长方体建筑映入眼帘。这座建筑比成年男子略高一些,由水泥浇筑而成,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开口,侧面也有小一些的孔。
“大的是火炮孔,小的是机关枪射击孔,内部面积有十二三平方米,是比较大的碉堡。”许良带着记者走进碉堡,拇指粗的钢筋裸露出来,依稀能看出当初建造时用料考究,“修建用的钢筋水泥都是花重金从外国进口的,非常坚固。”
而不远处的另一座碉堡则小许多,内部仅能容纳一两个人站立。碉堡的射击孔对着当初的往来要道。
1933年,中国方面鉴于一·二八事变教训,针对日本侵略意图和日军可能进攻的方向,决定在京沪杭地区构筑国防工事,在浙江境内修筑了号称“东方兴登堡防线”的“乍浦—平湖—嘉善—西塘”国防工事,其设计者正是当时在德国被称为“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将军。
该国防工事竣工于1937年,共建造大大小小的钢筋水泥碉堡、掩体1076座,仅嘉善境内就有碉堡316座。
日军士兵火野苇平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在向南京进击的战斗中,最为激烈的一战就数嘉善之战了。在道路两旁,从无数的碉堡里猛烈射出的子弹,接连不断地向我们飞来……”
目前嘉善境内仍遗存100多座碉堡,散布在阡陌乡间,其中大部分已有破损。
2015年,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毛家社区筹资修建了“七天七夜阻击战纪念园”及史料展览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既是周边居民休闲的公园,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良边走边介绍,周边的中小学都会定期组织学生来参观,也常有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一些外地的红色旅游线路将这里定为参观点位。
一阵骤雨袭来,许良带着记者在“少将亭”中避雨。纪念园中有3个亭子,以军衔或军人的名字命名。
许良对记者说:“碉堡建好不久,日军就来了。”
淞沪会战爆发后,嘉善不断遭到日军轰炸。1937年11月初,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11月5日,10余万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其主力第18师团如猛兽般踏县过镇,战火直指沪杭咽喉之地——嘉善。
从侵略者的意图不难看出:占嘉善,攻嘉兴,切断苏嘉铁路,封堵守卫上海的中国军队,并沿太湖西岸进犯南京。
嘉善告急!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命令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调集预备11师41团、109师、128师、暂编13旅1团、62师368团等部队15570余名官兵,日夜兼程奔赴嘉善阻击日军。
钢筋水泥筑起的“东方兴登堡防线”未能阻挡日寇的步伐,中国军人用平凡之躯筑起了血肉长城。
七天七夜的喋血阻击
如今的嘉善县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抗战的印迹依然可循。泗洲公园里,抗日嘉善阻击战纪念碑上,1万多名抗战英雄的形象以7个脸庞的浮雕呈现。东侧则是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抗日嘉善阻击战纪念碑”。
嘉善阻击战纪念碑
80多年前的七天七夜,是不容忘却的血色记忆。在1995年出版的《嘉善县志》中单列了一章节“抗日”,对嘉善阻击战进行了详细还原。
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善县文联原主席陆勤方在30余年前参与了该志书的编纂。“历史不容忘却。”在他的阐述中,嘉善阻击战呈现在我们面前。
1937年11月8日,日军第18师团于上一日攻占金山县城后,开始对嘉善东大门枫泾镇(现属上海市金山区)大肆轰炸。8日下午,2000多名日军在北旺泾村一带受到预备11师警戒连抵抗,警戒连凭借仓促构筑的单人掩体与日军激战,击毙日军30余名。但因三面受敌、弹药耗尽、后援未至,警戒连全部牺牲。
这一日,嘉善阻击战正式打响。
第二天凌晨,中国军队109师327旅654团抵达嘉善。就在换防之际,日军陆空联合向枫泾发起猛攻。入夜,形势更为严峻。日军企图包围两翼,中国军队且战且退,双方展开了一场犬牙交错之战。
嘉善县城亦遭炮火轰炸。11月8日至9日,嘉善县城王家弄至费家桥一带,日军飞机投弹数百枚,炸毁房屋600余间。
11月10日一早,128师382旅在南星桥港西岸布防后不久,日军飞机开始低空轰炸,南星桥东桥堍的日军用机枪扫射,意图冲上南星桥。
激战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天黑,128师官兵伤亡600余人,田野里、壕沟里、河浜里,到处是阵亡官兵的尸体;南星桥港西岸的南桥村成为一片焦土,全村200多户住房,只烧剩两间半。
嘉善战役作战经过略图
11月11日凌晨,日军突破防线,沿铁路攻击至陆家浜,遭128师767团顽强反击。鏖战至黄昏,中国军队将日军驱逐至陆家浜以东地区。入夜后,日军向南窜犯,受到109师653团阻击。
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这一日,日军在嘉善不断增加援兵,向中国军队左翼南祥符荡入侵。经过一番喋血恶斗,日暮时分,中国军队虽挽回全线颓势,但已牺牲过半。入夜,日军继续向左翼包抄,使得中国军队的防守面更广,兵力更显单薄,战局面临被动。
11月13日凌晨4时许,敌军猛攻城北司令部,中国军队经两小时血战将其击退。上午11时许,日军突破阵地,764团被围。与千余敌人多次肉搏后,764团兵员已尽。
11月14日,日军全面猛攻,阵地多次易手。中日双方军队在火车站至县城西门外67号铁路桥一带战斗到天黑。
当天,109师师部撤至七星桥,余部仍陷入重围。退路被隔断的109师众多官兵,迫于形势投河自尽。师长赵毅后来感慨道:“此次战役,悲惨已极,壮烈已极。”
11月14日晚7时,128师师部撤至七星桥,嘉善阻击战落下帷幕。嘉善县城于当天落入日军之手。
陆勤方说,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以沉重的代价,在从枫泾到嘉善县城11公里铁路沿线牵制了日军对上海守军的追击,迟滞了敌军进攻南京的时间和步伐。
11公里的不朽英魂
2018年10月,128师中唯一的嘉善籍抗战老兵谢天佑去世,享年94岁。曾经的他是128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1500余名128师英灵长眠于嘉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年轻的模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篇小说《七天七夜》作者曹琦曾是谢天佑的邻居,对他的故事十分了解。“1937年战火烧到嘉善的时候,很多人都逃难走了,谢天佑没有走,因为放牛娃出身的他要看管主人家的三头牛。”曹琦向我们说起了这位抗战老兵的故事。
直到他的草棚住进了128师的连长陈康强,他才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
在嘉善战场上,来自湘西以苗族、土家族青年为主的128师战斗力最强,其前身是著名的湘西“筸军”,擅长白刃拼刺。
谢天佑经常放牛,熟悉地形,跑得也快。于是,13岁的他成为128师的一名传令兵,嘉善阻击战是他的第一战。
大部队撤离嘉善前,128师的师长顾家齐让谢天佑去给陷入重围的友军两个团传达撤退命令,将事先写好的纸片小心翼翼地折成长条,塞进谢天佑衣襟下摆的贴边里。
路上一条大河挡住去路,谢天佑便脱掉衣裤,将其叠好后置于头顶,再用草帽上的带子拴住下巴颏儿,踩着水慢慢地游到对岸,就这样,情报准时送到了团部。
嘉善阻击战后,128师收到蒋介石签发的嘉奖令和4万银元,每个官兵领到5个银元,谢天佑却拿到了10个银元。顾师长说,因为及时送达消息,避免了更大伤亡,所以给他翻倍奖励。
嘉善阻击战,“筸军”打出了不畏生死、誓死卫国的骁勇军风。然而这一仗,也让凤凰城几乎家家挂白幡、户户戴孝帕,哀祭阵亡子弟的忠魂。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多位亲友包括其三弟沈荃也参加了嘉善血战,并多有死伤。沈从文曾撰文记述了这惨烈一战:“只要想想,一个师开到前线去,血战七昼夜,白天敌人三四十架飞机轮流来轰炸,晚上部队又得趁方便夜袭,有些同乡工事和后方隔绝了,七昼夜不吃、不睡。血战的结果,四个团长受伤,四个团副死去三个伤一个,十二个营长死去七个伤五个,连排长死去三分之二,负伤三分之一。兵士更难计。看看这些数目,就可以知道同乡在前线的牺牲如何大如何壮烈!”
在嘉善阻击战的七昼夜中,中日双方军队投入兵力约2.5万人,其中日方约1万人、中方1.5万人,中方伤亡、失踪人员达7317人。
中国军人全凭一身血肉与日军殊死决战,硬生生迫使拥有先进装备的日寇只推进了11公里,并让日军付出数千人伤亡的代价。
这11公里,留下了无数的英魂。他们的肉体倒下了,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
凤凰籍著名艺术家黄永玉生前多次来到嘉善凭吊凤凰故人。2014年9月30日,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黄永玉创作的《鸡连长》雕塑在位于嘉善泗洲公园内的抗日嘉善阻击战纪念碑前落成。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一年又一年,总有人千里迢迢来到嘉善,祭奠永远年轻的阵亡官兵,有心人还找到南星桥遗址,在残存的石墩上种下了万年青。
记住每一个
英雄的名字
在纪念嘉善阻击战的展览、书籍中,总会有一份长长的名单,那是嘉善阻击战部分阵亡官兵名录。
这份弥足珍贵的名单是怎么来的呢?记者在嘉善宣传文化工作者闵三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找到了由来。
日寇进犯嘉善时,百姓纷纷外逃,对于战况,当地居民几乎无人记录。大约在1983年,嘉善县政协收到了一封从湖南省凤凰县寄来的稿件,题为《捐躯为国难 视死复如归——记一二八师在嘉善抗击日军七昼夜》的文章,署名为当时参加战斗的一二八师师部副官唐国钧、营长陆戎轩和连长张七林。
出于对抗战殉国者的崇敬和对历史的负责,嘉善县政协进行了资料的查访和核实,走访了抗战亲历者,并整合多方史料,才将“嘉善阻击战”收录于1986年编纂印行的《嘉善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8年,编纂《嘉善县志》时,嘉善县志办查阅了历时70多年共400册的《申报》影印件,仅抄录到日军入侵嘉善时各类报道10余条,而且战地实况少,可靠性不高。此后,嘉善县志办又先后前往浙江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查阅,都没有找到想要的资料。
1990年5月,辗转多地,突破重重困难后,嘉善县志办终于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找到相关资料,通过一份份抗战详报、抗战日记,了解到嘉善阻击战的全貌;又查阅到嘉善阻击战中官兵名录,内有700多名将士的情况,他们的籍贯遍布全国10多个省108个县,其中以湖南省凤凰县的官兵居多。
历经近7年的寻找,嘉善县志办才搜集到了数十万字的原始资料。此后,嘉善县在纪念馆展陈、纪念书籍编辑时,总会将这些名字展示给观众与读者,让大家看到的历史不再只是笼统的介绍,而是有了具体的英雄。
在《七天七夜》中
读懂家国情怀
如果想要了解嘉善阻击战,很多嘉善人会推荐长篇小说《七天七夜》。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中国作协会员、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琦开始着手准备以嘉善阻击战为内容创作一部小说。“嘉善阻击战中无数英雄烈士的故事应该被大家铭记。”对于这段历史,曹琦可以说是专家,但是如何用小说呈现,又是一个难题。
“既然是小说,在符合史料的基础上,应该以虚构为主,所以除了地名和大家熟悉的部队番号、主官名字,其余的我都淡化了。”曹琦表示,在写作过程中,他没有平分笔墨,只着力写了参加嘉善阻击战的三支部队,这是不同派系并且彼此间有着恩恩怨怨的队伍,由此突出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历史环境。
“我之所以这样写,是想反映‘在民族大义面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中国军人抛弃所有恩怨,同仇敌忾,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这个主题。”曹琦说。
2017年2月,曹琦的长篇小说《七天七夜》出版。
如今,读者通过小说,可以穿越历史,体会在生与死、进与退、坚韧和胆怯面前,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
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