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用U型枕裹着上飞机,现在顺丰36小时直达了”;“传说中带不出新疆的老汉瓜,已经带回北京了”;“老汉瓜配馕,成了如今出疆的仪式感”……近期,社交媒体上机场里游客怀抱甜瓜的“硬核包装”视频与快递开箱视频对比,让这颗“新疆限定”水果成了大家热议的“网红”。
“曾经用U型枕裹着上飞机,现在顺丰36小时直达了”;“传说中带不出新疆的老汉瓜,已经带回北京了”;“老汉瓜配馕,成了如今出疆的仪式感”……近期,社交媒体上机场里游客怀抱甜瓜的“硬核包装”视频与快递开箱视频对比,让这颗“新疆限定”水果成了大家热议的“网红”。
新疆“老汉瓜”被网民誉为甜瓜中的“天花板”,有网友打趣“沙漠里缺的水,都藏在这瓜里了”。其果肉绵软香甜、水分充足、糖汁丰盈,拿起一瓣轻轻一握便会爆汁;肉质细腻、口感酥软,即便没牙的老人或没长牙的孩子也能享用,这正是“老汉瓜”得名的由来。但曾几何时,这份甜是“带不出新疆”的遗憾:皮薄如棉纸,颠簸会震出蜜水。从“护瓜如护宝”到“指尖下单全国达”,变化的不只是流通方式,更是农业产业链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破局”的思维革新。
大巴扎景区水果摊上的鲜切水果令人垂涎。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7月9日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杜牧笔下的荔枝,曾需快马加鞭、从岭南跨越千里送达长安;如今,这般“珍馐千里送”的场景,已简化为一张生鲜订单。当北京游客在午休时收到冷链包裹,当上海居民在厨房切开带着沙纹的瓜瓤,这颗“老汉瓜”早已悄悄改写了“距离”的方程式——它不再是空间上的“遥不可及”,而是成了一场关于科技、流通与情感的实践。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让这张网变得更坚韧、更普惠?
科技赋能不能止步于“耐储运”层面。为做强做优地方特色品种,新疆2021年启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将老汉瓜品种改良列为重要目标。经过培育,新品种在保留传统老汉瓜软糯、汁多、味香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外观优化、早熟、商品率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耐储运性,为其“出疆”筑牢了品质根基。但当前一些特色农产品仍面临“好品种走不远”的困境。这提醒我们,种业“芯片”的突破不能仅停留在单一品种,更需建立“特色品种+标准化种植”的体系——比如针对“老汉瓜”制定从开花到采摘的品质管控标准,将“凭经验”变成“靠数据”,让每一颗瓜的甜度、口感都稳定可控。
物流提速需要补上“最后一公里”的短板。新疆28个民用机场织就的“空中走廊”、延伸至瓜田的高速公路,让“老汉瓜”出疆有了“快车道”。一上海网友在抖音平台留言:从下单到收到老汉瓜仅用27个小时,品尝到了独特的冰激凌口感。这张物流网不仅运出了“老汉瓜”,更激活更多的新疆特色农产品循着这条“甜蜜通道”走向全国,让新疆特产从地理符号,变成了可追溯的冷链数据和鲜活的味觉体验。
但冷链物流的“断点”仍未完全消除,终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因温控不稳定导致损耗。这启示我们,物流网络的优化不能只看“干线速度”,更要打通“毛细血管”,还需要在中转枢纽实现无缝衔接,让“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温控成为标配。
“老汉瓜”的“出圈”,更得益于电商与新业态的助力。在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本地商户的直播间里,切开“老汉瓜”时蜜水顺着刀缝流淌的瞬间,成了天然的“流量密码”。当地还需要推动“瓜果+文旅”深度融合,例如设立“吃瓜地图”打卡点,开通瓜果采摘专线,开发更多的创意吃法,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一颗“老汉瓜”的突围,是新疆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科研端突破“种得好”的技术瓶颈,物流端打通“运得快”的流通梗阻,电商端激活“卖得出”的市场活力。但它的意义,不仅是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更是为新疆千万个“老汉瓜”式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王媛媛)
来源:乌鲁木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