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下半场,全球战局愈发复杂。而就在这一年,日本悍然决定发动一场堪称“赌命”的战役,目标不是中国,也不是太平洋的岛屿,而是位于南亚的英属印度。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下半场,全球战局愈发复杂。而就在这一年,日本悍然决定发动一场堪称“赌命”的战役,目标不是中国,也不是太平洋的岛屿,而是位于南亚的英属印度。
奇怪的是,这场战役从开战到结束,不过短短五个月,便草草收场。相比在中国战场坚守十四年之久,日本为何在印度战场却如此仓促而败?
时间回到1944年初,日本已在太平洋战场陷入被动。美军夺回所罗门群岛,进逼菲律宾,东南亚的日军补给线频频被切断。与此同时,德国也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希特勒希望通过日本在亚洲制造更大压力,迫使英军从欧洲抽调兵力。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配合德国战略,于缅甸战区对英军发起突袭,将战火引向英属印度。作战目标明确:攻占印度东北部城市英帕尔,从而切断盟军通往中国的补给线——中印公路,并激起印度国内反英情绪。
这就是“英帕尔战役”的缘起,一场以打乱盟军战略部署为目的的军事豪赌。
担任这次战役总指挥的是日本第十五方面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他曾参与侵华战争,经验丰富,却因性格固执、轻视后勤,成为日后失败的重要因素。
英帕尔战役的部署由他亲自制定。日军将主力分为三路:第15师团从南线正面进攻,第31师团绕行北路穿越高山,第33师团走中线迂回,意图对英军形成合围。
表面上看,计划严密;实则问题重重。首先,日军对印作战准备严重不足。缅甸丛林环境恶劣,道路崎岖,运输困难。而牟田口却执意推进,未设立有效补给线,严重低估了自然环境的阻碍。
当日军在1944年3月8日正式发起进攻时,英军已经得知动向。时任英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的是蒙巴顿勋爵,他与美军保持紧密合作,擅长使用空中补给和“反包围”战术。
英军有意撤出边境,集中防御英帕尔周边高地。他们深知,日军一旦深入,后勤补给将成为死穴。于是,印军、英军、美军混合部队在英帕尔及其外围构筑了坚固防线,并部署了大量空军力量。
同时,英美联军通过运输机进行空投补给,确保自身后勤充足。相较之下,日军全靠人力背负粮食弹药,在热带丛林中长途跋涉,士兵疲惫不堪。
印度东北部地形复杂,多山、多雨、密林交错。日军从缅甸出发,翻越阿拉干山脉,穿越钦敦江。尤其是北路第31师团,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连续行军,许多士兵在途中因寒冷、饥饿、跌落山谷而丧命。
一旦进入印度境内,情况更加严峻。雨季提前到来,丛林湿滑,道路泥泞,运输队伍疲于奔命。大量物资无法按时送达,部队断粮断药成常态。加之瘴疠流行,疟疾、痢疾迅速传播,医疗体系崩溃,数万日军丧失战斗力。
面对严峻的环境,不少日军士兵甚至剖马充饥或啃树皮度日。日军内部记录中有“士兵咬人造革鞋底解饿”的描述,令人唏嘘。
5月开始,盟军展开反击。依托空中优势和地面火力,英军逐步夺回失地。此时的日军因长时间缺粮、伤病累积,已无法有效组织反抗。
英军利用山地高地构建火力点,阻断日军退路。同时,空军持续轰炸日军补给通道,甚至空投传单鼓动日军投降。
到了6月中旬,日军第3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第15、第31师团亦伤亡惨重。牟田口廉也虽仍命令“继续进攻”,但前线部队已濒临崩溃。
7月3日,日本大本营被迫下令全线撤退。日军在缅甸境内退却途中继续遭遇追击与空袭,士兵大批死于途中的洪水、瘟疫与饥饿。
据统计,英帕尔战役中,日军共投入约9万人,死亡及失踪超过6.5万人。其中战死约3.2万人,其余多因疾病、饥饿及失踪所致。大多数遗体无从掩埋,至今仍散落在印缅边境的山林中。
日军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人力的巨大损失,更使得整个缅甸战线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随后,英美盟军趁势发起反攻,逐步收复缅甸全境。
战后,牟田口廉也被军界严厉批评,不久便辞去职务,成为日军指挥体系的反面典型。
从表面看,这是两场战争的结果对比,实则折射出日本战略误判与现实条件的严重脱节。
首先,中国战场是日本的战略核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逐步推进对华侵略,投入资源、兵力长期稳定。中国地势广阔,虽抗日力量初期不敌,但民众抗战意志顽强,使日军长期陷于消耗战。
而印度只是一个战术目标,日本并未制定长期占领计划。其发起战役的初衷是打击英军士气、配合德国行动,带有极强短期性和投机性。
其次,补给体系完全不同。在中国,日本修建了大量铁路、公路,并逐步构建占领区。反观印缅战区,地理阻隔、语言不通、民众敌视,后勤体系全靠人力强行支撑。
最后,敌人力量对比不同。中国虽长期孤军奋战,但资源有限,武器落后。印度战场上的英美联军,装备精良、配合默契,空中支援极为强大,日本根本无法抗衡。
英帕尔战役最终成为日本陆军史上最惨烈的失败之一,也让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它清晰地揭示出,在没有后勤保障、战略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是武器精良的军队,也难逃失败结局。
来源:无风苦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