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诗词文化弘扬者,我曾分享过各种各样、不同主题的诗词,激起了大家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真是一件大乐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作为诗词文化弘扬者,我曾分享过各种各样、不同主题的诗词,激起了大家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真是一件大乐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本文分享很精彩的6首老年乐观诗,老年人读完这些诗会信心百倍,能够年轻很多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佳作。
第1首 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以理性视角直面衰老,此诗前面列举老态,例如体瘦、发稀、眼衰等,后六句笔锋突转,指出老年优势,经验丰富,最终以“为霞尚满天”的壮丽比喻,将晚年比作绚烂晚霞。
这种“衰中见荣”的辩证思维,彰显了士大夫在生理衰退中坚守精神光芒的韧性。诗中“细思皆幸矣”更体现主动转换认知的智慧,堪称古代“积极老龄化”的宣言。
第2首 唐朝白居易的《览镜喜老》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
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
这首诗以戏剧性场景展开,亲友对镜哀叹其衰老,诗人却“独微笑”。一个“笑”字颠覆常规悲老叙事,随后“命酒”、“捋髭”的动作,将豁达化为生活实践。
此诗妙在对比,他人之“叹”与己之“笑”形成张力,揭示白居易“顺应自然”的哲学。
衰老不可逆,但态度可选择,其“微笑哲学”与当代“优雅老去”理念遥相呼应。
第3首 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晚年归隐之作。“采菊”、“见山”的日常动作,蕴含“物我两忘”的禅意。飞鸟归巢的意象,暗喻老年如日暮般自有其美。
这种“即平凡见永恒”的视角,将老年生活诗化为精神家园,对现代人“如何老得自在”仍有启示。
第4首 南宋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72岁时写了这首诗。
此诗通过“梅子酸”、“芭蕉绿”的感官描写,展现老年对细微生活的敏感。“闲看儿童”的镜头,将代际差异转化为生命乐趣。
全诗无一字言“乐”,却在慵懒闲适中流露老来的从容趣味,证明乐观不必轰轰烈烈,亦可藏于日常繁琐中。
第5首 唐朝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之作。
“行到水穷处”最具哲理,走到绝路便看云,体现随遇而安的老年智慧。与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片段,则显示社交对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此诗构建了“独处加偶聚”的理想老年生活范式,兼具道家超脱与人情温暖。
第6首 东汉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53岁写此诗,这个岁数在汉代已属老年。
此诗开篇承认生命有限,旋即以“老骥”自比,强调心志超越肉体。“养怡之福”提出主动养生观,否定“听天由命”。
全诗如金石铿锵,将生物学衰老与精神追求分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成为无数老年人的座右铭。
朋友们,最精彩的6首老年乐观之诗分享完了,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精彩的能让老年人读后感到年轻的好诗?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