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一法师曾言:“不管男女,智慧开了都不会好色。能被一样东西迷住,肯定是自己的爱欲心太重。真正美好的事物,只能让人心里舒服,不会让人迷失。见天地容易,见众生也不难,唯独见自己,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人生最大的发现,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得明白,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
弘一法师曾言:“不管男女,智慧开了都不会好色。能被一样东西迷住,肯定是自己的爱欲心太重。真正美好的事物,只能让人心里舒服,不会让人迷失。见天地容易,见众生也不难,唯独见自己,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人生最大的发现,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得明白,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番话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轻轻划开世人被欲望层层包裹的外衣,直抵生命修行的核心。成长,终究是一场与自己漫长的对话;通透,不过是看清内心后,从容地与世界相处。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古老的神庙上,穿越千年,与弘一法师的感悟遥相呼应。人这一生,总在向外追逐:追名逐利,追求他人的认可,追逐转瞬即逝的繁华,却常常在喧嚣中把自己弄丢了。就像在沙漠中跋涉的人,一心追逐远方的海市蜃楼,却忘了照顾内心那颗需要滋养的初心。
弘一法师所说的“智慧开了”,并非指掌握多少知识,而是终于领悟:外界的一切皆如镜花水月,唯有内心的澄澈,才是永恒的依靠。王维晚年隐居辋川,雨后空山寂静,他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位曾身居官场的诗人,最终在山水间看清了自己。他不再执着于官位高低,而在松风明月里安放了灵魂。人们说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那画与诗的底色,正是对自我的全然接纳。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所谓命运,就是说,这出‘人间戏’需要各种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没法随便换。”他双腿瘫痪,又罹患尿毒症,用十年时间与自己对话,终于明白:与其抗拒命运,不如接受它;与其抱怨苦难,不如在苦难中绽放。这正是“见自己”的过程——不再用外界的标准衡量自己,而是认清生命的局限后,依然深爱它的全部。
弘一法师从李叔同变为弘一,并非否定过往的辉煌,而是历经繁华后,终于明白自己更适合在青灯古佛旁安放灵魂。生活中,太多人被“爱欲心”驱使着盲目奔跑。有人为虚名,在酒桌上强颜欢笑;有人为金钱,透支健康;有人为取悦他人,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她以为能掌控一切,最终却被欲望吞噬。弘一法师说“能被一样东西迷住,肯定是自己的爱欲心太重”,其根源在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总以为拥有越多,才越有价值,却忘了“我”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存在。
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寒夜里顿悟“心即理”,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若能在心中找到定盘星,便不会被外界的风浪裹挟。一位老画家一生不参与评奖,有人不解,他答道:“我画画是为了自己高兴,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若为获奖讨好评委,画出的便不是我的心了。”他的画室挂着一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这“生”与“熟”的境界,正是“见自己”的体现——不刻意追求认可,反而在自然流露中寻得本真。
“见自己”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跌倒中醒悟,在反思中沉淀。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方得真经;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迷茫,都是认识自己的契机。一位创业者在公司破产后一度消沉,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总以为成功就是把公司做大,直到一无所有才明白,我真正热爱的,是把一个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后来他重新出发,公司虽小,却活得踏实自在。这便是弘一法师所说的“活得明白”——并非从未迷茫,而是在迷茫之后,终于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真正的修行,从不拒绝世间的美好。弘一法师虽已出家,仍珍惜“悲喜交集”的人间滋味;苏轼屡遭贬谪,却能在“竹杖芒鞋轻胜马”中寻得自在。他们并非摒弃欲望,而是懂得节制——让欲望成为滋养生命的清泉,而非淹没自己的洪流。赏花时,花开则欣然欣赏,花落则坦然接受,便不会因贪恋而痛苦;对待名利、情感亦如此,来时珍惜,去时释然,这便是“智慧开了”的通透。
人生这场修行,说到底,是不断剥离外界赋予的标签,找回那个本真的自己。如同剥洋葱,一层层褪去辛辣的外皮,才能触碰到最柔软的核心;如同淘金,在泥沙中反复筛选,才能见到那点点真金。弘一法师的话语,并非要人逃离尘世,而是教我们在红尘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物迷惑双眼,不为他人左右心志,始终清楚自己是谁,要去往何方。
当我们终于“见自己”,便会发现,所谓智慧,不过是全然接纳生命的本来面目;所谓修行,不过是每一个当下都活得真诚而自在。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从容并非刻意追求而来,而是认清自我后,与世界达成的和解。这或许就是人生最美的状态:见过天地的辽阔,看过众生的百态,最终在自己的内心,寻得永恒的安宁。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