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会不会纳闷?《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南京!南京!》遭痛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3 08:11 1

摘要:电影艺术犹如一座宏大的宝库,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这一沉痛历史题材的作品,始终是最沉重且引人深思的部分。

电影艺术犹如一座宏大的宝库,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这一沉痛历史题材的作品,始终是最沉重且引人深思的部分。

当新片《南京照相馆》映入大众眼帘时,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前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竟被重新翻出,陷入了舆论的批判浪潮之中。

或许陆川导演也未曾料到,时光悠悠流转,自己的这部旧作会在此时遭遇这般境遇。

《南京照相馆》于近期在中国大陆重磅上映,影片凭借独特的视角与真实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段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其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罪证影像,讲述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的惊险经历。

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底片,却意外得到了日军屠城的罪证。

从此,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历史证据,他们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谋划将底片运送出去。

电影中,由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为了求生冒充照相馆学徒,结果卷入了这场关乎民族大义的斗争。

毓秀(高叶饰)与阿昌假扮夫妻以迷惑日军,夜晚阿昌则向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饰)刻苦学习冲印技艺,一心只为将底片安全送出。

他们的经历,是无数普通中国人在那段至暗时刻顽强抗争的生动写照。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1938年,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曾冒死加印证明日军暴行的照片,后由同学吴旋转交给审判法庭。

1995年,两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逢。

导演申奥表示,希望借助“照相馆”这个微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那段惨痛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坚韧与抗争精神。

在叙事手法上,《南京照相馆》极为冷静克制,没有过度渲染暴力与血腥场面,而是巧妙运用电影语言对大量残暴镜头进行留白处理。

比如,片中日军摔婴儿的情节,没有直接展示婴儿落地的画面,镜头更多地聚焦于其他人物的反应,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那份沉重与悲愤。

对于日军对中国女性的暴行,影片摒弃了直接呈现施暴场景的“虐女”镜头,而是从情感层面展现其带来的沉痛后果。

这种叙事方式,既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又避免过度刺激观众感官,使影片更具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在多年前上映时,便因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对日本士兵的刻画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部影片通过数位中国军民以及普通日本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试图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同时探讨战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南京!南京!》采用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不仅从中国人的视角展现同胞被屠杀的惨状,还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兵在屠杀之外的行为与内心世界,试图展现两个民族在战争中的共同灾难。

为此,影片特意选用了一些纯日本演员来出演日本兵,并塑造了角川正雄这样一个日本士兵角色。

角川作为占领者,原本涉世未深,但在战争中逐渐沦为麻木无情的杀人机器,最终在痛苦的折磨下举枪自杀。

在陆川看来,对日军祭祀场面的描绘,是为了展现军国主义对士兵的精神控制,使其成为战争的傀儡。

然而,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影片对日军残暴一面的展现明显不足。

尽管陆川称有近20分钟的血腥、残暴镜头因电影未分级以及考虑青少年儿童观众等因素而被剪掉,但这仍让许多观众觉得影片在呈现日军暴行的尺度上有所欠缺。

而且,影片以日本兵为视角反思战争的设定,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

有人认为,陆川并未深入挖掘日本士兵角色的深度与特点,使其成为一个流于表面的符号化存在。

并且,从日本人角度反思战争,在深度和纯正度上远不及日本本土导演的一些作品。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人物角色在影片中的刻画显得较为肤浅,未能充分挖掘中国人在这场灾难中所展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强大力量。

此外,《南京!南京!》在整体叙事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影片对于与重大史实相关的内容,如日军部署、国军动向、难民营的建立与维系等,仅仅用字幕简单概括,使得观众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来龙去脉。

影片营造的视听环境,将南京城设置成一个封闭的布景区,空间属性模糊不清,民众形象缺乏真实感,他们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展现不足,仿佛只是生死之城中的功能性存在,与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泪的历史缺乏鲜活的联系。

反观《南京照相馆》,它从平民视角出发,真实还原了普通百姓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苦难与抗争。

那些原本生活在南京的百姓,有着平凡的生活,却因战争陷入绝境。

但在绝境之中,他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以自己的方式与日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这种对普通民众的生动刻画,让观众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拔。

在当下,《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具有特殊意义。

它以更加真实、贴近历史的方式,让人们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警示后人珍惜和平。

而《南京!南京!》在此时被重新提及并遭受批评,也反映出观众对于历史题材影片的要求日益提高。

观众期望看到的是尊重历史、真实展现历史伤痛与抗争的作品,而非对历史进行模糊处理或过度艺术化解读的影片。

对于陆川导演而言,《南京!南京!》遭受的批评或许是一个反思的契机。

在创作历史题材影片时,如何在艺术表达与尊重历史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更深入地挖掘本土人物的精神力量,如何让观众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历史事件,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这两部影片的对比也为未来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宝贵借鉴,只有真正尊重历史、用心创作,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和观众检验的优秀作品。

来源:千年历史千面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