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京东180亿收购欧洲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一锤定音,刘强东亲自掌舵,豪赌中国电商全球化真正进入深水区。
刚刚,京东180亿收购欧洲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一锤定音,刘强东亲自掌舵,豪赌中国电商全球化真正进入深水区。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资本吞并,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商业版图、供应链格局和中国品牌长线追梦的重大宣言。
倘若你此刻推开位于法兰克福的任意一家MediaMarkt门店,或穿行在米兰、马德里、鹿特丹的Saturn分店内,八成不会想到它们背后的主心骨,已经悄然烙上了“MadebyJD”的印记。
2025年夏天,京东这笔180多亿人民币的大买卖,让中国力量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1000多家顶级电器零售门店里,扎下了根。
刘强东,这个在一次次商业牌桌上以逆势出奇著称的男人,在重新“坐镇”京东后,用一场重量级的豪赌,点燃了中国电商最野心勃勃的一次出击。
这一切的开端,其实埋下伏笔许久。
自2024年底亲自回归,刘强东就曾豪言:“京东的国际业务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
这个在国内卷出极致供应链、无数次“次日达”奇袭用户的猛人,显然不甘让京东仅当个流量型出口商。
他要“买渠道”,要让中国模式活在欧洲大地,而Ceconomy恰恰是这个愿景的绝佳承载者。
说到Ceconomy,外行人或许没感觉,但只要生活在德语区,绝大部分人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在MediaMarkt或Saturn买过家电。
这个欧洲消费电子行业的“扛把子”在11国扎根,门店密布、线下顾客基础庞大,每年收入高达两百多亿欧元,单线上销售一年也能挤出50多亿欧元。
而就是这个巨头,在线下步履维艰、线上潜力饱和的当口,被京东锁定为出海破局的超级支点。
2023年,双方曾欲联姻,只是那个时机还没到。
直到2025年,刘强东不惜溢价20%、现金收购全流通股份,终于获得关键股东57%的承诺,监管放行后,京东要进军Ceconomy的决策核心层。
这桩收购之于中国电商界无疑震耳欲聋。
人们印象里,中国玩家出海多半靠烧钱扩张、卷低价、玩平台赋能,像阿里巴巴拉着Lazada在东南亚跑马圈地,拼多多用SHEIN、Temu在欧美撸到底价。
但刘强东的想法太不一样,他押的不是流量游戏,也不是单薄电商频道,而是高举高打、打造“重资产”的本地化零售网络——门店、仓储、物流,甚至本地数字化运营系统,事无巨细,全部掌控。
仔细想想,这条路其实是最难也最慢的。
京东自己过往在海外吃过大亏——2018年前后,东南亚一通操作猛如虎,投了Tokopedia、Tiki、还和泰国Central合资搞JDCentral,无人门店JDX一度很时髦;可惜水土不服,最终印尼、泰国业务2023年双双撤退。
本地低价电商凶猛且灵活,京东的重资产打法在那片沃土“错配”了。
伤痕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催生了更精准的布局。
这几年间,刘强东带着团队转守为攻,先在欧洲试水。
他们在荷兰落地Ochama,把线上线下一体化、自动化仓储体验送入本地家庭,又接连在德国、英国推出自家零售平台Joybuy,2025年还在沙特开出日达的快递自营网络JoyExpress。
看似琐碎的小步快跑,其实在搭底牌、练肌肉:将京东最强的供应链和仓储能力导进欧洲市场,耐心构建物流和本地服务底层。
Ceconomy这颗“水晶宫”,就是为这十年准备的那颗子弹。
最近发生的一幕透露了更多战略味道:就在7月,京东高调发布“百亿千品新增长计划”,三年引进千个海外新品牌,要助他们干进百亿销售额,这哪里只是贴标签,它是要做欧洲中国品牌的桥头堡。
与此同时,京东逐步收缩国内一些昔日重仓,比如减持永辉超市股份,与其说是转向,毋宁说是主动优化零售业态,腾出子弹、调动资源,为海外的大战养精蓄锐。
曾有行业专家分析,京东与阿里、亚马逊这两个“前辈”的全球化路径,既像又极不一样。
阿里收购Lazada,凭本地平台差异,用大数据、云服务赋能,靠整合做平台桥梁;亚马逊买下全食超市,目的是线上线下融合,把电商和高端生鲜闭环捏成一体。
京东如今买下Ceconomy,是要整套打包带过去:中国物流、中国供应链、中国运营,把品牌和渠道牢牢扭在手里。
就像电子商务交易领域的赵振营所说,Ceconomy千家门店与顾客网络,是京东拿下欧洲线下零售的密钥。
未来,依托自家AI与大数据,库存消化、商品周转、会员数字运营,都会被中国底层技术和流程重新改写。
但说到底,这场豪赌的意义早已超越并购本身。
刘强东用近22亿欧元敲下的,是一道让中国品牌不再藏在平台流量里的可能,是一种不做“无根网店”、而做“本地生活方式”的雄心。
在欧洲,媒体已开始揣测,这是否会带来零售业大换血,技术、商品结构与服务体验全面升级。
业内人也在问:京东的供应链和技术,能否真正驱动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
中国品牌,真能在德国或西班牙华丽转身成“主流”而非“舶来品”吗?
许冉——刘强东亲手挑选的京东CEO——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展望,未来几年京东将维持Ceconomy团队、品牌体系不变,帮助其资本运作更灵活,员工利益和IT系统独立性也暂时不动。
他的话其实是个信号灯:我们不是来收割的,是要把中国经验和欧洲本地网络合体,再造一次消费升级的奇迹。
有意思的是,如今不少中国卖家已经在琢磨怎么抓住京东全球化红利。
新推出的“半托管”业务刚落地,就有一波跨境卖家想要提前卡位。
和国内电商百团大战早期一样,大家似乎都嗅到,平台要变了,跨境老路已走不通。
和SHEIN、Temu这些做好“短线”流量池的模式对照看,京东这条路径太倔强也太孤独——它得慢慢熬,做好苦功夫,等一个厚积薄发的黄金节点。
这一切其实让我想到,每个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路上,都面临一道大考。
做平台很容易复制,却注定卷死在流量红海里;真正愿意深耕本地供应链和线下网络的选手,起步慢、难度高,却有机会赢得本土人的信任,获得品牌资产沉淀。
刘强东和京东给后人做了个样本——选择最难的路,无异于加倍承受质疑、煎熬、trialanderror。
但如果他们赌对了,欧洲零售地图上的每一个家电货架、每一家门店,都能成为中国商业江湖的新银幕,京东和“中国模式”也许会拥有一个真正被全球理解和消费的未来。
一场交易,搅动的不只是股价和行业格局,更唤醒了无数身在商业节点上的人们对于模式、文化与长久价值的再思考。
未来几年,这场豪赌究竟会结出什么样的果,站在今天,谁也说不准。
可有一点可以肯定——谁比那些只靠烧钱、堆品、刷广告的电商更有耐心、更懂得经营长期关系,未来就属于谁。
刘强东和京东,这一次,像极了勇敢的赌徒,也像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老匠人,静待全球新零售王座的真正归属。
来源:五饼二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