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巴掌大小的胶卷静静置于阅读器上,轻点前进键,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便在光影流转中徐徐展开,连纸页的磨损纹理都纤毫毕现。近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承办的“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文化评析】
将巴掌大小的胶卷静静置于阅读器上,轻点前进键,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便在光影流转中徐徐展开,连纸页的磨损纹理都纤毫毕现。近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承办的“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方寸之内,藏纳数百页典籍之厚重,将各类纸本文献、数字资源拍摄成缩微胶片,这就是缩微技术。我国文献缩微事业已走过40年,截至目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及成员单位累计拍摄8000余万拍,胶片长度超7000公里,涉及各类古籍文献近20万种,书页约1.5亿页。对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籍而言,读者每翻阅触动一次,对其造成的影响相当于在正常条件下60年左右的自然老化。但不触动古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研究都会受到限制。缩微胶片以“方寸纳河岳”的姿态,在时光长卷上延展着中华文脉的传承,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奋力留下的痕迹。
回溯往昔,文献保存之路荆棘密布。竹简会朽蠹,缣帛易焚毁,纸张亦难逃酸化脆裂之劫。20世纪,古籍多赖樟木箱以蔽其躯,屡屡有重要文献被损坏的问题出现。1982年,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在曲阜孔庙目睹珍贵文献在简陋环境中保存不善,痛心疾首之下向国家提出建议,终于促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1985年成立。自此,缩微技术成为抢救文献的“神器”,从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近20万种文献、8000余万拍珍贵内容得以转存胶片。胶片冲洗后经历4次绕片、8项严苛质检,空间频率读数须清晰达标,密度合规外观清洁,这近乎苛刻的工序,正是对文明遗产所怀的敬畏之仪轨。
胶片看似静默,却以其物理稳定性与不可篡改的特性,成为文化基因库中值得信赖的双保险。每一帧图像的生成,皆须对光线、焦距、拍摄角度等参数进行毫厘不差的雕琢,只为了无限接近文献的原貌。有人或许有疑问,当前,数字存储如此便捷,胶片是否还有存储必要?数字存储受技术更新、设备寿命、存储介质老化等因素影响,还可能存在着数据丢失的风险。缩微胶片稳定性强,只要保存环境达标,就能长期存放。用数字载体满足当下传播的需要,也能让胶片成为穿越千年的“文明种子库”。
先祖将神话凿刻于洞穴岩壁,古人将故事记载在青铜器皿。未来之路,缩微事业既要回望传统之厚重,又要前瞻科技之新光。玻璃等新型介质,具有化学稳定性高、寿命长的优点,在理论上实现了数千年的保存。从文字文献到图片、音频等多维空间,缩微技术守护的对象终将扩展至更广阔的人类精神遗产,构建起多维度的文明记忆宫殿。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