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焦糖布丁”理论及应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02:08 1

摘要:今天再次翻开小马宋的《营销笔记》,读到其中关于“焦糖布丁”理论的,内心再次被触动。这个理论其实是“待办任务理论”(Jobs to be Done)的谐音,由克里斯坦森提出,核心观点是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并非因为产品本身,而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产品只是工具,

今天再次翻开小马宋的《营销笔记》,读到其中关于“焦糖布丁”理论的,内心再次被触动。这个理论其实是“待办任务理论”(Jobs to be Done)的谐音,由克里斯坦森提出,核心观点是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并非因为产品本身,而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产品只是工具,真正的驱动力是用户想要实现的“进步”。就像买电钻的人真正需要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的那个孔。这个“任务”发生在具体情境中,包含动机、行动和期望的结果。比如一位家长晚上七点疲惫地回到家,最迫切的任务是快速解决全家晚餐,同时避免因做饭带来的压力和家庭矛盾,最终希望获得的是片刻安宁与休息。面对这个任务,方便面、外卖、预制菜都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生日蛋糕的购买也是一样。很多人买蛋糕不只是为了吃甜点,而是为了营造生日的仪式感,让亲人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小马宋书中提到的“熊猫不走”品牌正是洞察到这一点,他们不只是卖蛋糕,而是为顾客提供一整套生日庆祝方案,包括工作人员的互动表演,让整个过程充满欢乐和惊喜。这种深度参与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形成社交传播,品牌也因此迅速成长。

再看相机的使用场景,父母给孩子拍照,任务不仅是拍出清晰的照片,更是在记录成长过程中不手忙脚乱,能自信地捕捉每一个珍贵瞬间。回看照片时,他们感受到的是幸福与满足;在朋友圈分享时,也希望获得亲友的认可。这些情感和社会层面的任务,远比像素高低更重要。

从市场角度看,按任务情境细分比传统的人口或地理划分更精准。比如喝咖啡,清晨需要提神,通勤需要便携,下午需要放松,周末则追求体验和仪式感。每种情境对应不同的产品形态和消费决策。竞争也不再局限于同类产品,所有能完成同一任务的方案都是潜在对手,比如提神可以靠咖啡、茶、能量饮料,甚至散步或冥想。

更重要的是,任务本身是稳定的,但解决方案不断进化。从胶卷相机到手机拍照,从速溶咖啡到精品手冲,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想记录生活、获得能量的本质需求。企业若能聚焦于“任务”,就能持续创新,不被时代淘汰。

在产品开发中,应关注用户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从了解产品、购买、使用到获得成果。比如扫地机器人,不仅要扫得干净,还要设置简单、运行安静、清理方便,让用户真切感受到“解放双手、多陪家人”的价值。

定价也应基于任务的价值。一个能在嘈杂机场清晰通话的降噪耳机,对商务人士的价值远高于普通耳机,因此可以定更高价格。不同情境下,用户对“进步”的渴望程度不同,价格空间也随之变化。

在个人生活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选择职业时,要问自己真正想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是实现价值、获得自由,还是稳定生活?选房时,是看重学区、通勤,还是生活品质?时间管理上,每做一件事,都应思考它是否在推进你最重要的“人生任务”。与人相处时,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能减少误解,增进关系。

企业要避免陷入自我视角,不能假设自己懂用户,而要通过真实访谈和观察去发现任务。用户常说“我想要更快的马”,但他们的任务其实是“更快到达目的地”。更要关注那些尚未被满足需求的人群,他们往往藏着巨大的机会。环境在变,任务也在演变,唯有持续洞察,才能始终贴近人心。

掌握这一思维,无论是做产品、做营销,还是做人生选择,都能更清晰、更有力。它让我们不再被表象迷惑,而是直击本质,用更智慧的方式创造价值,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来源:妙招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