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的他汀不耐受患者自行用药,但并未能降低LDL-C!德国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00:03 1

摘要:来自德国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他汀不耐受注册登记研究显示,大约2/3的他汀不耐受患者自行用药,试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或治疗他汀相关肌肉症状。

来自德国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他汀不耐受注册登记研究显示,大约2/3的他汀不耐受患者自行用药,试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或治疗他汀相关肌肉症状。

患者自己常用的药物/补充剂包括止痛药、电解质、维生素D、ω-3脂肪酸、姜/大蒜,但自行用药并没有降低LDL-C水平。54%的患者受他人和媒体有关他汀负面言论的影响。

研究者指出,对于他汀不耐受患者,医生应主动开展宣传与教育工作,告知他们补充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持使用经证实具有心血管益处且安全的降脂药物。

该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从德国19个中心纳入1 111例他汀不耐受患者,其平均年龄为66.1岁,女性占57.7%,95.3%报告出现他汀相关肌肉症状。

67.2%的患者报告通过自行用药来降低LDL-C(43.8%)或治疗他汀相关肌肉症状(53.2%)。

患者自行应用治疗他汀相关肌肉症状的最常见药物为止痛药(31.1%)、电解质(25.9%)、维生素D(23.0%)、辅酶Q(9.3%)。最常用于降低LDL-C的补充剂为ω-3脂肪酸(28.8%)和姜/大蒜(17.6%),其次有洋蓟(8.3%)、红曲米(7.0%)、治疗用黏土(5.0%)、顺势疗法(3.3%)。

女性患者中自行用药的比例高于男性(61.2% vs. 50.3%),尤其中年女性更倾向于通过自行用药来缓解肌肉相关症状或降低LDL-C水平。

在自行用药和未自行用药的患者中,基线接受降脂治疗的比例相似(83.7% vs. 82.8%),但自行用药者中基线接受他汀治疗的比例较低(24.9% vs. 31.0%),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的应用率较高(51.1% vs. 41.5%)。

随着患者尝试应用的他汀种类增加,自行用药率升高。在曾尝试过2种、3种、3种以上他汀的患者中,自行用药率分别为59.0%、67.6%和73.9%。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未自行用药的患者相比,自行用药的患者更担心服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药物有潜在危害,并且更认同医生存在过度开药的现象。此外,总体上他们更常认为自己对药物过于敏感。两类患者在服药必要性的认知上没有显著差异。

自行用药与抑郁症状(采用PHQ-9评分评估)、骨科疾病、他汀相关肌肉症状较明显、生活质量较低以及接触他汀负面信息密切相关。超过一半(54.0%)的患者受来自他人(主要是家人和朋友)、媒体的他汀负面信息影响,这会导致更频繁的自行用药。

患者自我报告通过自行用药来降低LDL-C的主要原因包括:有他汀相关肌肉症状病史(46.0%)、全科医生推荐(29.8%)、家人/朋友推荐(25.7%)、网友推荐(16.6%)、药房推荐(12.7%)。

然而,与未自行用药的患者相比,自行用药者的LDL-C水平并未显著降低(均为2.8 mmol/L),LDL-C达标率也相似(15.3% vs. 16.3%)。

首次处方他汀前主治医师告知可能会出现他汀相关肌肉症状的患者,对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预期更高(38.8% vs. 25.1%),但这类患者的LDL-C达标率却更好(20.1% vs. 14.2%)。

在该研究中,他汀不耐受定义为:无法耐受两种或两种以上任何剂量的他汀(由于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导致停药),或无法耐受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每周剂量超过70 mg、140 mg、35 mg、280 mg,减少他汀剂量或停用他汀后症状改善。

近期,阜外医院李建军和窦克非等发布的《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指出,他汀不耐受,大多数与他汀无关。

共识指出,对于部分他汀不耐受患者,调整他汀种类、剂量、给药频率后,通常可继续使用他汀,也可选择天然的他汀制剂,若血脂不能达标应联合非他汀类药物。对于完全他汀不耐受的患者需换用非他汀类药物。

来源:

[1]Self-medication to lower LDL cholesterol and to treat statin-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tatin intolerance. J Clin Lipidol, July 29, 2025

[2]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2): 105-115.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2.001【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