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初四这一天,到达九宫山后,李自成先命麾下就地扎营造饭,而后自己带着二十八名亲兵在附近观察地形。为防止身份暴露,李自成特意穿了一身粗布短衫,谁知道刚下山就被一群乡民包围住。
顺治二年(1645年)初夏,九宫山来了一帮逃命的人,为首的正是被满清铁骑到处追赶的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
不到一年,李自成大将刘宗敏被俘杀,军师宋献策被俘后不知所踪,自己两个叔父也死于清军之手,自己数十万大军死伤大半,剩下的则到处流窜,属实有些太惨。
九宫山集“黄山之奇、庐山之秀”于一体,地势险要,足以抵挡清军的铁骑围剿。
五月初四这一天,到达九宫山后,李自成先命麾下就地扎营造饭,而后自己带着二十八名亲兵在附近观察地形。为防止身份暴露,李自成特意穿了一身粗布短衫,谁知道刚下山就被一群乡民包围住。
明清之际,兵荒马乱,山匪遍地,不少村子组织乡勇保命,而眼前这位操着陕北口音的人面黄肌瘦,眼神闪烁,甚是可疑,以为是山匪下来打秋风,推搡间爆发了冲突,混战中,李自成和亲信们被冲散,一人一骑逃窜到了牛脊岭上。碰巧大雨滂沱,李自成坐骑陷入淤泥中,不得已只能牵着马走在山间小路,迎面就碰到了农民程九伯。
程九伯不知眼前人是谁,但见马雄壮,想要夺回来,走过去后转身用锄头袭击,哪知他根本不是李自成对手,几下子就被打倒在地,正当李自成准备一刀结果他的时候,程九伯的外甥赶到,趁其不备,抡起铁锹猛击其头部,李自成应声而倒,惨叫着倒在血泊中。这位曾经叱咤天下的枭雄,就这样死于一个农夫的铁铲下。
李鸿基
不知道李自成临死前有没有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一个落魄的驿卒到起兵造反,推翻了大明朝,坐上了龙椅,但龙椅还没焐热就匆匆败逃,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不会轻视一年前的山海关大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而明三边总督孙传庭的败亡意味着明朝再也无力派兵围剿自己。
也是在同一年,清军将关外的所有明军根据地都一一拔除,准备进攻宁远这座孤城,但好巧不巧,皇太极突然病崩于盛京,清朝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权力角逐,虽说多尔衮拿下了最高权力,但还需要花时间巩固自己的地位。
尽管西南方还有张献忠,中南地区有左良玉,江南有明朝残余势力盘踞,但眼下实力最强,也是最有希望一统中原的仅有李自成。可以说此时的李自成那是一个志得意满,打算趁热打铁,挥军东进,灭了明朝。
次年三月,大顺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各地官员纷纷投降大顺,李自成终于完成了改朝换代的第一步,而想要一统北方,坐稳天下,还得搞定一个人,这就是辽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
辽东兵虽然兵强马壮,但在李自成看来,让吴三桂投降无非一道诏书,再让他父亲吴襄出面,轻轻松松。于是他就派了人去招降吴三桂,顺便还带着吴襄的亲笔信。此时的吴三桂也没啥选择,尽管清朝也伸出橄榄枝,但毕竟是异族,还是投靠大顺比较实在,思虑一番后,痛快答应投降。
不久,吴三桂就率部入京,一路上到处张贴“本镇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等百姓不必担心”,幻想着升官发财,可刚走半路,就陆续听到一些不愉快的消息:大顺在京城大搞追赃索饷,将一帮京城官员抓了起来拷打要钱。吴三桂虽然有些震惊,但自认为手握重兵,李自成还要重用自己,自家应该没事。
但不久,他就收到了一个坏消息:父亲也被拷打要钱,爱妾陈圆圆则被大顺军头号战将刘宗敏带走了。得到这个消息的吴三桂头皮发麻,自己还没来,大顺就开始过河拆桥,怕是到了京城就软禁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吴三桂一怒之下,带兵返回,并对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拿下其占据的山海关。
败逃的唐通立即致书李自成求援,并告知吴三桂叛变一事。
此时的李自成还在京城里琢磨登基大典的事情,收到唐通的奏报后大吃一惊,立马派人调查,等得知吴三桂叛变的原因后立即把刘宗敏喊过来说了一顿。但刘宗敏却不以为然,身为大顺头号大将,舍命打天下,霸占几个女人算什么事?
对于这个部下,李自成也不好惩治,只能和宋献策商议,停止对吴襄的追饷,让他给吴三桂写信好言相劝,一方面他也知道,吴三桂有了疙瘩,必然不会真心归顺,打算武力平叛。
吴三桂
但对李自成而言,吴三桂实在算不上什么,吴三桂再厉害,能厉害过孙传庭和他的二十万大军?更何况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时候,吴三桂在松锦大战中被清军狠揍,损失惨重,不值一提。要是吴三桂不投降,那就出兵征讨,拿下吴三桂就算一统北方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率刘宗敏、牛金星出兵山海关,这次出征,他带了十万兵力,其中六万是老营部队,战斗力强悍,拿下吴三桂不在话下。除此之外,这次出征还带着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显然还存着招抚吴三桂的心思。
得知李自成亲自征讨,吴三桂反而不慌了,毕竟他已经想好了退路,投降清军。不过此时的吴三桂并不想彻底投降,而是打算向清军借兵:“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谊,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锄暴剪恶,大顺也;拯顺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本宜上疏于北朝皇帝,但未悉北朝之礼,不敢轻渎圣聪,乞王转奏。”
拿到这封信后,多尔衮就笑了,对于他而言,吴三桂有什么资格借兵?而他的回信也是简单明了,只有投降大清,别无选择,事后裂土封王,世袭罔替。
四月二十日,吴三桂眼见李自成大军逼近山海关,万般无奈,只能写信向多尔衮求援,请他“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吴三桂
是的,已经没有时间了。
另一边李自成还不知道吴三桂已经勾搭上了清朝,一路慢悠悠地进军,直到二十一日才到山海关,六百里路足足花了九天时间,不仅忘了兵贵神速,也忽略了一旁虎视眈眈的满清,没有全盘的考虑。就算考虑到,也认为清军无能。
毕竟年初的时候多尔衮就写信给李自成,当时崇祯帝还没上吊,多尔衮话里话外,就是共谋中原:“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这封信,李自成没当回事,在他眼里,多尔衮不过关外蛮夷,等平定天下,再收拾他们也不迟。而这份自大,造成了李自成对于局势的严重误判。
另一边多尔衮接到求援后,立马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渔翁得利机会,早在四月九日的时候,多尔衮就已经下令征发三分之二的满蒙八旗兵员以及全部汉八旗进军,打算浑水摸鱼,而当时李自成还没出征。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吴三桂求不求援,多尔衮都是要出兵的,而且进兵迅速,一日疾行二百多里,于二十一日晨抵达山海关外的欢喜岭。
多尔衮刚刚到达的时候,李自成已经抵达山海关外,主力屯在关城之外,命令唐通、白广恩率偏师两万,从一片石出关,意图包抄吴三桂的后路。
李鸿基
此时吴三桂的大军满打满算仅有四万人,其中又有原明朝山海关总兵高第军,能称得上精锐的只有四千人左右,战斗力远不如大顺军,好在山海关城坚炮利,足以独挡一阵。另一边眼见多次招降无果,愤怒的李自成在二十一日辰时宣布进攻,誓要歼灭吴三桂。
仅仅一天,吴军就撑不住了,山海关北翼城被攻破,慌得吴三桂多次派人请多尔衮入关,但多尔衮却一副不急的样子。
吴三桂不拿投名状,多尔衮是不会出兵的,万般无奈之际,他亲自带精锐突围,到欢喜岭面见多尔衮,正式剃发降清。
多尔衮就是等着他剃发,随即命阿济格、多铎率清军两白旗入关,自己则带着另一支精锐进入山海关,共计三万余人,其余七万则驻欢喜岭。
有了清军撑腰,吴三桂底气十足,毕竟清军战斗力他是知晓的。
清军当晚就击溃了唐通部,唐通不敌退回了出发地,但唐通却没有告知李自成,或许是清军伪装吴军参战未能发觉,或许是隐瞒了敌情,毕竟唐通后来投降清军,高官厚禄,寿终正寝,在一片石之战,或许有媾和的可能性。
山海关之战形势图
二十三日辰时,吴三桂下令全军出城,在平原和李自成决战,李自成求之不得,让刘宗敏带头冲锋,依靠兵力优势,将吴三桂死死包围,不久,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而吴三桂坚持不住,多次“围开复合”,双方杀得血肉横飞。
此时的多尔衮正在城内高处观战,看到吴三桂溃退后觉得时机已至,刚准备下令出击,谁知道战场上突然扬起大风,飞沙走石,而且风向正冲着大顺军。天时地利,简直就是绝佳的战机,多尔衮见状一声令下,清军精锐冲向顺军,顺军一下子被打懵了。
此时的李自成正在远处小岗之上立马观战,等风沙过后却惊讶发现,对手居然换成了清军,而刘宗敏又中箭倒地,眼看打不过,李自成下令急速撤退,为了泄愤,在永平府范家店时将吴襄处斩。花了四天时间,李自成匆忙逃回京城,对比进军,足足少了五天时间。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损失惨重,根据记载,顺军“步卒且尽,伤骑兵过半。所选骁锋战将莫不尽伤。”
当然,对李自成最大的打击实际上就是士气。此前大战,“长驱数千里,未尝小挫”,而山海关一战后“步兵尽死,马一日夜驰五百里,心胆俱丧。大队入城,全无纪律,人马尽惫矣。”
事实上,到了这一地步,李自成其实还不算彻底失败,但多年的流寇习气和恐满心理导致其一再逃跑。四月二十九日,在紫禁城匆匆称帝后,李自成就带兵逃亡西安,但仅仅一年,就死在荒山野岭令人唏嘘。
李鸿基
历来都有不少人总结李自成快速败亡的原因,比如未能及时整顿好队伍,大顺政权人员鱼龙混杂,比如进京后依靠抄家来补充军饷,将地主阶层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等等,但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军事上的失败,绝非政治上和抄家索饷。要是李自成在山海关一战击败吴三桂和满清,李自成在京城的各种搜刮就是战前振奋军心的明智之举。毕竟就算李自成没有及时整顿好队伍,没有追赃助饷,短短个把月,哪里能整顿出可以大战所需要的一切,毕竟要是能整合,崇祯帝哪里还会哭着上吊?所以,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根本不是大问题,能决定他命运的只有军事问题。
而山海关战败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没有大局观,轻视满清,更没有意识到满清的强大和危险,甚至主动攻灭明朝,给了清军入关提供了便利。
其一就是崇祯帝的自缢,为满清找到了政治借口,入关的满清利用君父之仇模糊了民族大义,用追击流寇模糊了入侵,为入主中原提供了方便。其二就是对山西和长城沿线的重镇混乱布置和放弃,为满清提供了军事便利,被打怕的边军听闻清军入关,纷纷投降,顺利被清军整合,然后利用他们进攻南明和残顺、大西军,天下传檄而定。
李鸿基
可见清军能够轻松入关,李自成“功不可没”。
事实上,即便山海关败退,李自成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想要扭转局势,就必须鼓足勇气,投入所有的资源,和清军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的大决战。只有在决战中重创满清,令其大出血,才能缓和清军日后的追击和围剿,才能给自己留下休养生息和东山再起的机会。毕竟姜瓖能凭大同孤城坚守一年,李自成有着比他更着深厚的后方纵深,有着比他更强的号召力,没理由不能坚持一年。哪怕打不过,至少也让满清伤筋动骨,增加其一统天下的难度和混乱度,也能保住大顺的号召力,为大顺留下一线生机。
可李自成呢?轻易将大军改编为忠贞营,然后一路逃窜,梦想复制商洛山故事,形成了路径依赖,谁知道清军组织度和机动性远比顺军和明军更高,撤出关中后被阿济格追着打,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残顺势力被直接打崩,后一路逃到襄阳,最终死于荒山野岭。这距离李自成入京才过了一年,败亡速度实在太快了。
要知道,胜仗能解决思想问题,还能够解决政治问题,比如合法性和话语权等等。但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来源:高中历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