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每4-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脂肪肝困扰——《代谢相关 (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 (2024 年版)》的数据显示,2017至2022年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高达44.4%,其中重度脂肪肝占10.6%。这个常被误认为 "亚健康" 的问题,正悄然成为威
在我国,每4-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脂肪肝困扰——《代谢相关 (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 (2024 年版)》的数据显示,2017至2022年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高达44.4%,其中重度脂肪肝占10.6%。这个常被误认为 "亚健康" 的问题,正悄然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名医大典的多位权威医学专家结合临床数据与最新研究,呼吁公众正视脂肪肝的早期征兆与潜在危险,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身体发出的6个预警信号:别把征兆当 "小毛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强调,脂肪肝并非毫无踪迹,身体会通过一系列信号发出预警,及时捕捉这些征兆可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当肝脏被脂肪过度浸润,消化功能受影响,可能出现持续食欲下降,此时需警惕脂肪肝,而非单纯归因于胃炎。
恶心呕吐与右上腹不适常伴随肝功能损害出现。轻度脂肪肝患者若频繁感到厌油、右上腹隐痛或饱胀,可能提示肝脏已出现炎症反应,需及时就医。
疲倦乏力在中度以上脂肪肝患者中更为明显。肝脏代谢功能下降导致能量生成不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轻度黄疸,这是肝细胞受损的直接信号。
维生素缺乏表现为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等,严重时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这是因为脂肪肝影响了肝脏对维生素的储存与代谢功能。
内分泌失调多见于重度脂肪肝患者。男性可能出现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则可能月经紊乱或闭经,反映出肝脏对激素灭活功能的下降。
脖子变粗是易被忽视的征兆。临床数据显示,男性颈围≥38厘米、女性颈围≥35厘米时,脂肪肝风险显著升高,这与全身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郭威提醒,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B超检查和肝脏硬度弹性检测,结合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综合判断,避免漏诊。
脂肪肝的多重危险:从肝脏病变到全身健康危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王倩怡指出,脂肪肝绝非 "良性问题",其危险可波及肝脏本身及全身多个系统,且部分后果不可逆。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辉解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遵循 "三部曲":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重度脂肪肝可跳过肝纤维化阶段,直接诱发肝癌。《柳叶刀》最新研究显示,代谢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已成为肝癌重要诱因,全球MASH相关肝癌占比将从2022年的8%增至2050年的11%,增幅达35%。
全身健康的连锁反应同样不容忽视。代谢相关脂肪肝患者常伴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这些问题会相互加剧:脂肪肝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还会通过全身低度炎症反应,提升多种肿瘤的发病概率。
年轻人患病的长期隐患尤为突出。《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研究对6.3万人追踪发现,45岁前患脂肪肝者,整体癌症风险升高52%,其中消化系统癌症风险翻倍,肝癌风险升高166%。研究测算,若能避免45 岁前患脂肪肝,后半生癌症风险可降低17.83%。这与年轻人中高发的不健康饮食、久坐少动、压力过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可逆与不可逆之间:干预时机决定结局
临床实践表明,脂肪肝的预后取决于发现与干预的时机。名医大典的多位医学专家强调,抓住 "可逆窗口" 是避免危险的关键。
单纯性脂肪肝阶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完全恢复。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内科主治医师谢思指出,1年内减重3%-5%即可逆转肝脏脂肪沉积,这也是为何早期发现的脂肪肝患者预后普遍良好。
脂肪性肝炎与中度脂肪肝仍有逆转可能。若能及早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肝脏炎症可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即使出现轻度纤维化,减重7%-10%也能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学状态。
一旦进展至肝硬化,则进入不可逆阶段。此时治疗只能减缓疾病进展,无法恢复肝脏原有结构与功能,肝癌风险也会大幅提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武丽娜强调:"这就是为什么体检发现脂肪肝后,必须及时就医,而非等到出现症状才重视——症状往往提示已到肝硬化或肝癌阶段。"
深度反思:为何脂肪肝成 "沉默的流行病"?
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居高不下,背后存在多重认知与社会因素。
认知误区是首要障碍。多数人将脂肪肝视为 "吃太多" 导致的小问题,忽视其作为代谢性疾病的本质。临床中,约60%的脂肪肝患者不超重,部分节食减肥者因营养不良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反而诱发脂肪肝,这与 "脂肪肝只跟肥胖有关" 的误解直接相关。
筛查与干预的滞后加剧了危险。脂肪肝发展 "沉默而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导致约70%的患者未及时就诊。而常规体检中,仅靠B超筛查可能漏诊脂肪性肝炎,需结合肝功能指标综合判断,这一规范尚未被广泛普及。
生活方式的变迁是社会根源。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代替运动、工作压力导致的代谢紊乱,共同推高了脂肪肝的发病率。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生活节奏快、饮食西化的群体中,脂肪肝更为高发。
脂肪肝的征兆与危险,本质上是身体对代谢状态的 "预警报告"。从食欲不振到脖子变粗,这些信号提示的不仅是肝脏的脂肪堆积,更是全身代谢的失衡;从可逆到不可逆的演变,警示我们健康管理容不得拖延。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所言,包括脂肪肝在内的肝病防治,"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了解征兆、正视危险、及时干预,才能让这个 "沉默的流行病" 失去威胁健康的力量。
来源:金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