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4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福建乡土》(原名《闽南乡土》)在八闽大地上应运而生。作为福建省级民主党派组织创办的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它从诞生之初就肩负起传承文化、联结乡情、记录时代的独特使命。40年来,在民盟中央、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统战部
前言:4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福建乡土》(原名《闽南乡土》)在八闽大地上应运而生。作为福建省级民主党派组织创办的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它从诞生之初就肩负起传承文化、联结乡情、记录时代的独特使命。40年来,在民盟中央、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统战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历届编委会与编辑团队的不懈耕耘中,一篇篇佳作如画卷般铺展,既展现了八闽大地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非遗,又展示出新时代下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风貌,同时,深入挖掘了华侨奋斗历程、闽台同源同宗等文化瑰宝,成为广大读者了解福建乡土风情,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阵地。
近日,《福建乡土》创刊40周年纪念会在福州召开。主管主办单位领导、各界嘉宾和代表出席并致辞。他们纷纷对《福建乡土》创刊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分享了自己参与、见证《福建乡土》成长的经历、感想、期待和希望。下面,小编摘录他们部分致辞内容以飨读者。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
阮诗玮在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福建乡土》作为福建省级民主党派组织创办的唯一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始终秉持初心,坚定不移做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守者、八闽文化的深耕者、侨胞乡情的维系者、时代发展的记录者,积聚了广泛人气和良好声誉。他强调,《福建乡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深耕乡土文化,深入挖掘福建文化丰富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刊物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要创新传播方式,不断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的深刻改变和系列挑战,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刊物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书写更多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福建故事、中国故事,为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福建省文联主席陆开锦
他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福建乡土》在乡土文学沃土上深耕细作,成果丰硕,不仅成为本土作家深情吟咏的摇篮,更向世界打开了瞭望福建灵魂的窗口。他说,《福建乡土》始终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扛在肩头,创刊伊始,即以“反映福建发展成果,传播福建乡土文化,展现风情,介绍八闽文化”为明灯,为这方水土的变迁与发展立下了一部深沉而鲜活的文字史诗。刊载的文章笔触始终敏锐捕捉着时代大潮中福建跳动的脉搏,忠实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民奋斗的足迹与荣光。作为一扇向海内外敞开的窗口,《福建乡土》更肩负着特殊的文化纽带使命。她将八闽风物、乡情俚语精心编织成册,跨越山海阻隔,成为游子手中温热的“家书”,亦是海外友人探寻福建的“文化指南”,更是福建递给世界的一张温润名片,无声传递着这片土地的开放胸襟与文化自信。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程少霞
她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福建乡土》始终扎根八闽大地,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乡土共振,成为展现福建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在传承地方文脉、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希望《福建乡土》继续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把准文化传播的“方向盘”;提升编辑队伍素养,筑牢内容质量的“压舱石”;创新传播表达方式,拓展乡土文化的“辐射力”,始终做八闽文化的“传承者”、两岸交融的“连心人”、服务大局的“践行者”。
《炎黄纵横》杂志社副社长、中新社福建分社原社长徐德金
作为兄弟期刊代表致辞,他表示,作为兄弟杂志,《福建乡土》和《炎黄纵横》虽扮演不同角色,但方向一致、风格接近,可谓同声共气,同气相求。他深情回忆起自己曾分别在1987年《闽南乡土》改号为《福建乡土》时,以及1993年在《福建乡土》上发表文章的往事。“现在回头看这两期杂志,都有十几个栏目,已经办得有声有色了。有幸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忝列《福建乡土》杂志的作者之列,为《福建乡土》写稿,它磨砺了自己的笔力。现在回头看,《记散文家郭风》与《峰回路转又一春——一九九二年福建经济回眸》两篇文章,一篇写文化名人,一篇写全年经济述评,都成为我记者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印记。”
《闽都文化》执行主编、福建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文山
作为兄弟期刊代表致辞,他说,《福建乡土》40年不改初衷,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和地方文化特色。刊物立足脚下的土地,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福建乡土文化的绚丽色彩,展现福建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从而成为一扇省内外读者瞭望福建、了解福建的特色鲜明的“文化之窗”。近年来,刊物面貌有了新的变化,栏目更新颖、文章更活泼,从而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和赞誉,尤其是几个地方专刊,都做到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让人印象深刻。同时,《福建乡土》作为我省一块重要的文化园地,还团结、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作者。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委编办原主任陈元邦
作为作者代表致辞,他说,一个刊物,就是一座桥梁,搭起了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认识和阅读这份刊物是在中年时,当时还在组织部门工作。当看到刊物由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办,感到意外,也感到佩服。作为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如此关注乡土、聚焦乡土、坚守乡土、介绍乡土,40年初心不改,民盟福建省委会做了一件很有益的事。自己在退休后才成为刊物的一位作者,当时在参与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工作后,经常深入乡村调研,更加关注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在新时代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于是萌生了写作的冲动。当写了万余字的《乡土变革——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看今日乡土之变迁》一文后,想到了《福建乡土》这本杂志,觉得文章与这个刊物最契合,后来文章得到编辑人员的精心修改并得以刊用,感到欣慰。
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民盟福建省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李靖(李秋沅)
作为作者代表致辞,她说,四十年前,自己的外祖父李来荣作为《福建乡土》的前身《闽南乡土》创刊号的主编时,她已是读者,而今她成了这本杂志的作者。今天举行《福建乡土》创刊40周年纪念会,是承前启后的节点,大家所捧起的,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盏承载着希望与热爱、传递了四十年的心灯。它所记录的,不只是风物与人情,更是一代代民盟知识分子用笔墨守护的文化血脉。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杨际岚
作为读者代表致辞,他说,《福建乡土》特色浓郁,“辨识度”显著,可概括为“东南风•时代潮•乡土韵”。其一,东南风,办刊地域之特点,地处东南,面对台湾,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连通世界,八面来风,具有“国际范”。其二,时代潮,办刊环境之特质,御风鼓浪,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存照。其三,乡土韵,办刊定位之特性,倾力弘扬、传播八闽乡土文化,泼墨描画闽山闽水,纵情书写闽人闽事。正是由于《福建乡土》办刊特色鲜明,办刊作风严谨,办刊功底扎实,赢得各方赞许,“好评度”突出。由衷感谢《福建乡土》编者经年累月,殚精竭虑,为人们提供如此丰盛、美好的精神滋养。
福建法治报社主任编辑陈文波
作为读者代表致辞,他认为,《福建乡土》是一本深耕八闽大地、厚重扎实、格调高雅的刊物。他说,他与《福建乡土》结缘,始于本世纪初。当时,自己正负责福建日报文化视点和旅游休闲两个版面的编辑工作。感谢《福建乡土》,让自己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瑰丽多彩的乡土文化所深深吸引。受到启发,他在当时的旅游休闲版上开设了“乡土福建”栏目,聚焦八闽传统,推介乡土文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他还提到,通过《福建乡土》他结识了不少作者,其中有名家也有新锐,后来不少人成为他编辑生涯中的重要作者。
《福建乡土》执行主编周而兴
作为编务代表发言,他表示,3年前,自己有幸成为《福建乡土》编辑团队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得益于期刊相关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的正确指导,以及编辑团队的齐心协力,编印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团队不断尝试在传承中创新,结合时代发展与报刊编印工作形势的变化,在刊物组稿工作上做了适当调整,如在组稿选材上,立足展现福建风土人情,介绍八闽文化;在文章体裁上,以乡土散文为主,兼顾少量现代诗歌与文艺评论;在作者构成上,增加刊发年轻作者的稿件,让新鲜血液为乡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后记:《福建乡土》站在不惑之年新的起点上,将认真贯彻执行民盟省委会主要领导对本刊今后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在会上提出的期刊出版工作管理精神,虚心吸纳纪念会上嘉宾们提出的宝贵建议,继续秉承办刊初心,深入挖掘八闽福地的乡土文化瑰宝,以更加敏锐的视角、更加生动的版面,展现山海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新风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