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公不作美,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旱情。从收获小麦到播种秋庄稼,本应是一年之中最繁忙而又喜悦的时节,但今年,河南广大农村地区却笼罩在干旱的阴霾之中。连绵的高温和缺雨,让这片素有"沃野千里"美誉的黄淮大地,遍布着龟裂的田垅、干涸的河道。
天公不作美,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旱情。从收获小麦到播种秋庄稼,本应是一年之中最繁忙而又喜悦的时节,但今年,河南广大农村地区却笼罩在干旱的阴霾之中。连绵的高温和缺雨,让这片素有"沃野千里"美誉的黄淮大地,遍布着龟裂的田垅、干涸的河道。
"快看啊,那块地里的玉米苗头都开始蔫了!今天得再浇一次水,不然就全完了!"村里的老张头一边指着对面的地里,一边对身边的老伴说道。眼见两人已年过花甲,在烈日下拖着沉重的脚步,挑着两大桶水奔走在田间,老人们的额头上、背后的衣服都渗出了虚汗。
"这年头谁种地不吃亏啊?再晚十天雨还没下,我们连种子钱都要白白糟蹋了。"一位六十多岁的村民无奈地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忧虑。
自4月下旬开始,河南大部分地区就遭遇了严重的气象干旱,降雨严重偏少。有的地方干旱已经持续了近三个月,导致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小麦已经收割完毕的田地,原本应该抓紧时间播种秋庄稼,但旱情严重,农民们只能暂时搁置这一季节性农活。
眼下,河南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平均气温达到了30℃左右,再加上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无疑加剧了大田的干旱状况。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河南大部分地区仍然无有效降雨过程,旱情持续。
在豫东地区的老家乡,干旱影响范围已经蔓延到全县。沟壑、河道早已干涸,地下水位持续走低,许多村庄只能依赖周边县城的自来水管网维持基本用水需求。农业生产受旱更是雪上加霜。
每到黄昏,满载一车车的农用水罐经常会排成长队,在村边的水塘取水,再将水"挑"到各自的田地里。偌大的池塘很快就见了底,重新注满又需要数日的时间。如此循环往复几个月下来,就连资深老农也只能摇头叹气。对许多家庭而言,抗旱用水已经成了一笔不小的新开支。
更让人揪心的是,我在当地亲眼看到,为了祈求天公伯伯开恩,一些村民竟然自发组织起来,在炎热的户外集体下跪祈雨。虽然农村人多有些许这样的旧习俗,但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如此做法听来实在有些可笑又无奈。
对于河南这样旱情严重的地区来说,缺水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还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当地工业发展。几年前,为应对旱情,河南就启动了一系列人工增雨作业,不过其中的费用成本并不低廉,更重要的是,气候的自然变迁远非人力能够左右。
面对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河南省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举措,以期尽量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比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科学种植指导;加强水资源的调度,确保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做好抗旱救灾准备等。
气象部门也加强了对旱情的监测预警,及时向当地政府和群众发布旱情信息,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备足抗旱用水,合理安排农时等。不过最终还是要靠天公作美,及时的降水或许才是解决眼下干旱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们这些城里人来说,时常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或许很难体会到农村地区长期缺水的困顿与烦恼。然而只要细细思量,就会发现农民朋友的确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他们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勤恳劳作,用双手挥洒汗水,为千家万户端上那口热腾腾的碗菜。而如今,连常年期盼的雨水都成了奢求,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虽然无法掌控天气,但应该多一些珍惜和感恩之心。珍惜滋养我们的那片热土,感恩辛勤耕耘的农民伙伴。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赢得一个安居乐业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期盼河南及早渡过眼下的旱情考验,盼望丰收的硕果重现在这片璀璨的黄淮大地!
来源:妙笔文彩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