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短视频:广州南方学院团队让1400年古村年例“破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21:25 1

摘要:日前,由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张嘉伟老师以及十名学生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烟火年年队”走进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湛江麻章区旧县村。聚焦当地年例文化,他们创新采用“口述历史”与“短视频”双轨并行的方式,让古老年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青年学子传承文

日前,由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张嘉伟老师以及十名学生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烟火年年队”走进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湛江麻章区旧县村。聚焦当地年例文化,他们创新采用“口述历史”与“短视频”双轨并行的方式,让古老年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青年学子传承文化的担当。

团队成员与湛江市麻章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的特色民俗,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间)举办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团队成员以微观角度入手,聚焦个体与年例的故事对当地村民展开访谈,深入挖掘年例仪式对于当地村民的重大意义,以口述史的形式推动年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我的傩舞是跟我爷爷学的,家族代代相传。年例上缺它不可。”彭秋生如数家珍般向团队成员讲述他十几岁学傩舞的经历。旧县傩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年例仪式的重要环节,承载着村民们驱邪逐疫,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

团队成员采访旧县傩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做这一行很久了,也是我父亲教我的。”作为湛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彭锦春谈起自己的入行原因时说道,“我入行只是为了能够帮助村民们去办一些事情。”

在五天的走访之中,团队成员累计访谈旧县村村民20余人,整理了3万余字口述史资料。在交谈中团队成员深入理解了年例文化,将个人记忆融入历史脉络。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让团队成员们明白年例不再只是简单的史料记载,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构成年例真正的“根”与“魂”。这些饱含人情味的口述历史,为后续短视频创作、研究与推广提供了核心素材,成为“百千万工程”活态传承的基石。

傩面具木雕工艺市级传承人彭保南向团队成员展示傩面具

在旧县村,傩舞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例仪式正面临“断代”危机。如何让古老民俗跳出史料记载,真正“活”在当下?广州南方学院团队用一场数字实验给出了答案。团队联系了旧县村青年傩舞队队长王杰,与王杰及其他傩舞队队员阐述傩舞创意短视频拍摄想法并交流拍摄事宜。古朴威严的古衙门前,戴着傩面的舞者舞动手中的兵器,动作威风有力。团队与傩舞队队员们默契配合,通过前后服装对比的形式体现傩面具及傩舞舞蹈动作的震撼,拍摄变装创意短视频,助力旧县村古老的非遗民俗以更新颖、更易传播的姿态“破圈”而出,为旧县村非遗民俗活化提供新路径。

除了聚焦非遗本身,团队还将镜头对准旧县村傩文化陈列馆与村内承载了深厚历史的古建筑。傩文化陈列馆内,湛江傩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悉数体现,为让傩文化陈列馆这一面向大众讲述傩文化的重要场所得到更好的宣传,团队成员们设计拍摄脚本并出镜参与拍摄文化馆宣传视频。

团队成员在拍摄傩舞创意短视频

团队成员们感慨,每一次有力的舞步、每一个古老的器具、每一扇厚重的大门,都蕴含着旧县村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血脉联结。目前,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资料整理及两条创意短视频、一条文化馆宣传视频、一条旧县村年例微纪录片的剪辑等工作。在后续的工作中,团队将用青春的视角和专业的能力让旧县村年例中的非遗民俗文化在“百千万工程”的嘹亮号角中,敲响了属于新时代的、更加自信与昂扬的文化韵律。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汪淦 吴安琪图丨梁晨烨 李妍 吴安琪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