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见初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4 20:33 1

摘要:7月29日一大早,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划出流畅的弧线,窗外黛色群峰如凝固的浪涛。我和郧阳区融媒体记者陈晨,第一次踏入五峰乡张家楼村,在驻村队员张顺清的讲述中保持着新鲜感——这个曾被称为遗忘的角落,正发生着令人惊叹的嬗变。

7月29日一大早,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划出流畅的弧线,窗外黛色群峰如凝固的浪涛。我和郧阳区融媒体记者陈晨,第一次踏入五峰乡张家楼村,在驻村队员张顺清的讲述中保持着新鲜感——这个曾被称为遗忘的角落,正发生着令人惊叹的嬗变。

村委会老槐树下,村主任与驻村工作队的身影在烈日下镀着金边。第一书记梁怀宝的草帽被汗水浸出深色的环,却遮不住他眼角的笑意。王庆柱布满沟壑的手攥着石菖蒲幼苗,粗糙的指腹轻轻摩挲叶片,仿佛在抚摸最珍贵的珍宝。

刚来那会,漫山遍野的荒草比人还高。梁怀宝蹲在地头,指尖划过石菖蒲根系上细密的纹路,夜里听见山风掠过空屋,心里直发怵。这位曾在边防哨所站过岗的汉子,面对全村70多位平均年龄65岁的留守村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千钧重担。

头茬石菖蒲得赶在日头最毒时收。我们跟着梁怀宝翻山越岭,看他如何将林下经济四个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转过几条山路,眼前豁然开朗。三百多亩林下基地顺着山势铺展,青石板小径在石菖蒲与连翘、沙参等植物中蜿蜒。梁怀宝摘下草帽扇风,帽檐下的脸晒得黝黑发亮:这些中药材是村民们一点点种下的,现在也成了净化水质,保护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

我们踩着腐叶铺就的松软路面,石菖蒲墨绿的叶片在斑驳的树影中舒展。王庆朝老两口正蹲在畦垄间给幼苗培土。腰间别着的水壶里装着山泉水,水珠顺着藤条滴落,在叶片上滚成晶莹的珍珠。

“您这手法真利落!”陈晨举起摄像机。老人笑出满脸皱纹:“梁书记教的,每株苗要留三指宽间距。”

听说当初为学种植技术,梁怀宝带着干粮在兄弟乡镇蹲守取经;为打通销路,他在朋友圈、抖音里当起推销员,手机屏幕被订单信息映得发烫。更令人动容的是,首批试种失败时,他自掏腰包补上村民损失,在育苗地里守了整整三天三夜。

暮色四合时,村里跨沟桥的路灯次第亮起。刘志东正踮脚调试着一盏灯,裤腿上的水泥灰簌簌往下掉。这位从环保系统调来的驻村老黄牛,为了协调搭建被冲毁的桥梁,帮助购买水泥,为村里装上路灯,他往城里来来回回跑了不下二十几趟,揣着报价单蹲守财政局,硬是磨穿了两双皮鞋。此刻他的衬衫后背结着盐霜,像张褪色的等高线地图。

几年前,第一车水泥在黎明前抵达村口。刘志东守着摊铺机熬了个通宵,晨光里飘动着他沙哑的声音:“以后乡亲们走夜路再也不怕摸黑了。” 三个月后,20多盏路灯点亮,70多岁的邱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到桥头,浑浊的眼睛映着流动的光影:“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知道黑夜里也能走得这般敞亮。”

返程时,车载广播正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陈晨突然指着窗外:你看!暮色中的山峦层层叠叠,宛如水墨画卷。我知道,在这弯弯山路的尽头,在那被群山环抱的村庄里,有一种力量正在生根发芽——它是梁怀宝掌心的老茧,是刘志东晒脱的几层皮,是石菖蒲根系在岩缝中倔强生长的姿态,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后记:近年来,郧阳区五峰乡张家楼村在十堰市生态环境局郧阳分局党组扶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大力发展石菖蒲等中药材产业,昔日发展动力不足的小山村现已焕发出勃勃生机,从零收入突破到万元户,从“薄弱村”向“和美村”稳步迈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