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ZEEKR X 在 2025 年 6 月销量仅 455 台的困境,本质上是产品定位模糊、内部竞争反噬、技术代差显著与品牌信任崩塌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其后置电机动力和操控性能可圈可点,但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未能精准匹配用户核心诉求,导致在与极氪 007
ZEEKR X 在 2025 年 6 月销量仅 455 台的困境,本质上是产品定位模糊、内部竞争反噬、技术代差显著与品牌信任崩塌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其后置电机动力和操控性能可圈可点,但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未能精准匹配用户核心诉求,导致在与极氪 007、比亚迪宋 PLUS EV 等竞品的正面交锋中全面溃败。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其销量困境的深层逻辑:
内部竞争的降维打击
极氪 007 的压制
极氪 007 虽起售价仅比 X 贵,但在核心指标上形成代际优势:
续航能力:极氪 007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CLTC 续航达 688km(比 X 多 176km),且支持充电 15 分钟补能 500km。
智能驾驶:配备指尖泊车功能,支持机械车位自动泊入(平均耗时 36 秒)和鱼眼视图真实画面显示,而 X 仅支持基础自动泊车。
底盘调校:极氪 007 采用前双叉臂 + 后多连杆悬架,麋鹿测试成绩 78km/h(比 X 高 5km/h),操控与舒适性更优。
同平台车型的定位重叠
与 smart 精灵 #1 共享 SEA 浩瀚架构,但 X 的起售价(14.9 万元)与精灵 #1(13.49 万元起)高度重合。后者凭借无框车门 + 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设计语言,更受年轻用户青睐,导致 X 陷入 “花更多钱买同款车” 的认知陷阱。
产品定义的场景化缺失
快充性能的硬伤
功率虚标争议:磷酸铁锂版快充功率未明确公布,用户实测第三方充电桩常出现协议不兼容问题(如某车主在特来电充电站无法启动充电)。
补能效率短板:即使在 150kW 快充桩上,X 从 30% 充至 80% 仍需 45 分钟,而极氪 007 仅需 28 分钟。
空间与设计的反直觉
实用性妥协:溜背造型导致后排头部空间仅 850mm(比宋 PLUS EV 少 70mm),且无手套箱、中央扶手箱容积仅 2.3L,日常储物能力不足。
人机工程缺陷:无实体空调按键需二级菜单操作,驾驶时分心风险高;无框车门密封性不足,高速风噪达 68dB(比 Model Y 高 6dB)。
竞品围堵的降维打击
技术代差的全面碾压
比亚迪宋 PLUS EV 虽起售价略高(15.98 万元),但搭载刀片电池和DiLink 4.0 系统,且支持 VTOL 移动电站功能(功率 6kW),契合家庭露营场景。极氪 007 则凭借双 Orin-X 芯片 + 23 个感知硬件,实现高速 NOA 和自动变道辅助,智能驾驶体验领先 X 一代。
价格战的传导效应
五菱缤果 PLUS 通过 “限时直降 1.2 万元” 将起售价下探至 6.38 万元,直接分流预算敏感用户;传祺 E9 推出 “置换补贴 + 终身质保” 组合拳,而 X 的补贴政策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渠道覆盖的结构性失衡
极氪 4S 店超 70% 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覆盖率不足 30%。对比比亚迪宋 PLUS EV 依托全国 2000 + 门店实现 “县县有网点”,并提供上门试驾、代客保养等增值服务,X 在下沉市场的触达能力明显不足。
价格策略的用户感知错位
入门版的功能阉割
14.9 万元的五座后驱运动版缺失座椅通风、L2 智驾功能,且外放电模块需额外付费选装,与宋 PLUS EV 低配版(标配外放电 + 定速巡航)形成鲜明对比。用户实测发现,该版本音响效果(4 扬声器)比宋 PLUS EV(6 扬声器)差两个层级,且隔音棉厚度减少 20%,高速风噪明显。
高配版的价值虚高
19.9 万元的四座四驱魔方版虽配备零重力座椅,但价格已接近极氪 007 智驾版(20.99 万元),而后者在续航、智能驾驶和空间上更具优势。更关键的是,X 的品牌溢价能力不足,用户不愿为 “极氪标” 支付额外费用。
营销传播的场景化转型
内容共创:发起 “X 的 100 种可能” 挑战赛,鼓励车主分享露营、亲子出行等场景的创意使用案例,优秀作品给予充电卡奖励。
跨界联动:联合头部户外品牌推出 “X + 帐篷” 联名套餐,购车即赠价值 5000 元的露营装备,强化 “移动生活空间” 的产品标签。
价格体系的动态优化
入门版功能下放:14.9 万元车型标配座椅通风、L2 智驾和外放电模块,取消磷酸铁锂版,全系搭载三元锂电池。
高配版订阅服务:对四驱版提供 “智驾功能订阅”(如每月 199 元解锁城市 NOA),降低购车门槛的同时,通过后续服务盈利。
写在最后:
ZEEKR X 的销量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战略滞后、信任透支、体验保守的集中体现。其核心问题并非单一产品力不足,而是未能及时响应消费需求的结构性转变 —— 从机械性能到智能体验,从品牌溢价到使用成本,从产品功能到生活方式,每一个维度都面临着竞品的全面碾压。未来,X 能否逆袭,取决于其能否在用户体验、技术迭代、渠道覆盖、品牌重塑四大领域完成系统性变革。这不仅是 X 的生存之战,更是所有传统车企在新时代的必修课。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从 “参数内卷” 转向 “体验重构”,才能在这场产业革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来源:秒速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