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Ray-Ban Meta突破百万销量,成为现象级爆款后,智能眼镜行业正以迅猛之势崛起。去年以来,行业迎来了密集上新潮,阿里、小米等科技大厂的加入,更是为这个原本就充满活力的市场注入了新的变量,让整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作者丨青沐
编辑丨六子
在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除了人头攒动的机器人展区,最热门的打卡点无疑就是AI智能眼镜展台了。
从Ray-Ban Meta突破百万销量,成为现象级爆款后,智能眼镜行业正以迅猛之势崛起。去年以来,行业迎来了密集上新潮,阿里、小米等科技大厂的加入,更是为这个原本就充满活力的市场注入了新的变量,让整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行业用“百镜大战”形容这场混战,但喧嚣背后,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AI智能眼镜究竟是AI时代的超级终端,还是昙花一现的科技玩具?市场未来的进化方向究竟指向何方,谁又能在这场硝烟弥漫的大战中笑到最后?
01
「百镜大战,迎来新变量」
2025年,AI眼镜的火热,已经到了目视可见的阶段。根据维深信息数据,2024 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152万台,预计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将达350万台,同比增长230%。其中,中国市场智能眼镜销量为43.4万台,同比增长36.5%。
尽管与全球市场规模相比,中国AI智能眼镜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增长势头已然十分迅猛。根据IDC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49.4万台,同比增长 116.1%,2025年更有望以121%的增速冲向290万台规模。
资本市场也早已闻风而动。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AI智能眼镜赛道披露的融资金额总计已达上百亿元。
其中,新兴智能眼镜品牌凭借技术创新潜力与市场增长预期,成为了资本追逐的核心标的。例如雷鸟创新、Rokid、影目科技、XREAL、闪极等品牌,普遍完成了两轮或以上的融资。
除此以外,一些传统眼镜厂商也开始尝试布局智能眼镜领域,比如宝岛眼镜母公司星创视界、LOHO等。不过,大厂跑步入场才是行业最大的变量——手机厂商星纪魅族推出StarV View AR 智能眼镜,小米前脚携“年轻人第一副智能眼镜”登场,阿里后脚就在WAIC 2025上推出首款自研的夸克AI眼镜。
随着更多玩家的入场,AI智能眼镜也得以脱离最初聚焦拍摄、音频的同质化内容,实现持续进化,如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AI音频眼镜、AI拍摄眼镜和AI+AR眼镜。
首先,AI音频眼镜是AI智能眼镜的开山产品,主要功能为音频播放与AI通话,李未可City、界环AI音频眼镜都属于此类产品。虽然使用场景有限,但优势在于续航时间较长、佩戴舒适性好,价格也相对更亲民,是大部分消费者选购AI智能眼镜的入门之选。
其次,AI拍摄眼镜是当前智能眼镜的主流形态,包括小米AI眼镜、雷鸟V3、Ray-Ban Meta等。其在AI音频眼镜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像头器件,并具备AI共享的视觉能力,可实现图像识别、视觉问答等功能,拓展了人机交互的边界与形态。
不过,更丰富的功能也意味着更复杂的技术难度,加入摄像头模组、芯片元器件后,智能眼镜的重量会随之而增加,消费者的佩戴体验将受到影响,对续航能力也是一大考验;摄像头模组的放置也会带来造型限制,使其难以像普通眼镜那样具备多元设计风格。
最后,具备显示功能的AI+AR眼镜被普遍视为未来的主流形态。这类产品不仅能听、能拍摄,更能通过集成显示屏提供增强现实(AR)的视觉反馈,实现更沉浸的交互体验。
该类产品主要分为搭载摄像头的“完全体”智能眼镜,如Rokid Glasses、雷鸟 X3 Pro、XREAL Air2 Ultra等;以及不带摄像头的Halliday Glasses、星纪魅族StarV Air2等产品。
从技术逻辑来看,AI+AR眼镜的实现难度是最高的,不仅要平衡摄像头模组与光学显示系统的性能与成本,各家厂商在AR光学技术方面也仍未能形成统一的技术路径。
比如Rokid Glasses采用的是“单绿色MicroLED+光波导”,在价格与量产上具有一定优势;雷鸟X3 Pro则采用“全彩Micro-LED+刻蚀工艺光波导”,色彩表现更突出;Halliday Glasses则选择Gyges Labs提供的DigiWindow技术,通过独特的投影技术在视网膜上直接成像。
02
「谁来定义下一代AI眼镜」
诚然,集音频、拍摄、AI与AR 功能于一体的“完全体”智能眼镜,更贴近消费者心中那个源自科幻想象的未来智能眼镜形态。
但对于智能眼镜厂商而言,什么都要并不等于什么都能做好,在寻找下一代智能眼镜终极形态的过程中,大家难免要有所取舍。目前,国内市场中做AI智能眼镜的主要分为三类玩家,分别是初创企业、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大厂,不同基因的智能眼镜玩家,正走出差异化的探索路径。
初创企业大多聚焦于核心技术的单点突破,以及垂直场景的探索,通过在某一领域的极致创新,打造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
Halliday Glasses砍掉了摄像头、音频播报等常见功能,选择将“显示”功能做到极致,将显示内容直接投射至视网膜,深度近视用户也可以自适应调节;雷鸟X3 Pro采用全球最小可量产的全彩Micro-LED光引擎“萤火光引擎”,其还与应用材料公司合作开发了纳米光刻蚀光波导技术,能够进一步降低智能眼镜的重量和镜片的厚度,提升了显示效果和佩戴舒适度。
手机硬件厂商则祭出了供应链杀招。以小米AI眼镜为例,通过“米链”的复用效应,不仅降低了AI眼镜的生产成本,还能加速产品的迭代节奏。
此外,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依托成熟硬件生态,在跨设备交互上优势显著。雷军曾称“AI眼镜是随身AI入口”,其与手机、智能家居的深度联动,可提升场景实用性与用户粘性。
互联网大厂企业的优势则在于生态能力,比如夸克AI眼镜打通了飞猪、支付宝、高德等阿里生态,带来了“拍照识别商品”“看一眼比价”等全新使用场景。接下来,字节、阿里等大厂凭借其AI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算法支撑,将有望进一步拓展生态应用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诸如Rokid Glasses、雷鸟X3 Pro等产品,都接入了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同时深度融合了阿里的生态应用,某种程度而言,虽然它们跟夸克AI眼镜是竞品,但却也是共同依托并反哺着同一个生态体系。
不难看出,大厂争相入局的野心,远不止于卖硬件,更将AI眼镜视作 “AI 时代超级硬件”,意在掌控未来人机交互流量入口,抢占智能生态竞争先机。“百模大战”打至最后,已不仅取决于底层技术,更看生态分发能力与用户高频场景依赖度,因此未来智能终端入口至关重要。
理想状态下,大厂凭借生态、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将能对中小智能眼镜厂商形成碾压。但市场的最终走向,仍取决于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价值定义:是成为下一代的智能手机,还是特定场景的专用工具,又或者只是单纯的时尚单品?
03
「全面爆发,仍有“三道坎”」
目前来看,AI智能眼镜距离成为大众日常佩戴的必备装备,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眼镜能替代手机70%的核心功能,才有望真正成为一款普适性产品,当前AI智能眼镜的出圈,更多是行业层面对技术和投资的关注,而非消费市场的普及热潮。
以前段时间发售的小米AI眼镜为例,首销3日销量便突破4.8万台。但据行业媒体VR Vision统计,小米AI眼镜在抖音平台的退货率约为40%,跟行业平均30%-50%的退货率持平。
由此可见,AI智能眼镜“好看不好用”的问题普遍存在,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吐槽也屡见不鲜,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续航、重量和功能之间的“不可能三角”,消费者普遍吐槽智能眼镜体积过大、续航不足、佩戴夹头等,很难坚持日常佩戴。
其次,则是智能功能较为鸡肋,比如翻译、导游、搜索、智能助手等功能的应用频次并不高,很多功能依然需要依赖手机进行操作,未能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最后,价格高,质量差也是行业通病。目前,市场上的AI眼镜普遍在1000-2000元范围,而AI+AR眼镜则在2000-4000元左右,却依然存在产品塑料感强烈、智能功能同质化、APP互动体验差等问题。用户难免调侃,如果只用音频和摄像功能,买个几百块的山寨智能眼镜就可以了,何必花几千块买大牌。
因此,即便是阿里、小米等大厂也先后入局,但目前AI智能眼镜仍是处于技术探索和场景配适阶段,行业要全面爆发,真正融入消费者生活,还要迈过几道坎。
第一关是突破技术瓶颈,解决重量、续航、佩戴体验、产品质量等问题。厂商们也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夸克AI眼镜采用轻量化材料打造,将整机重量降至45克,并采用可换电的双电池系统;闪极科技则提出了AI眼镜增程式续航解决方案,其增程环可以支持用户边充边戴,还能给手机等硬件产品反向充电。
第二关是智能应用和AI生态的联通。目前,眼镜厂商们正在通过与大厂“联姻”,落地更多智能应用。比如百度小度AI眼镜支持方言实时翻译、会议纪要自动生成;雷鸟X3Pro与高德地图合作开发的AR导航,解放用户双手进行导航等。当智能生态体系逐渐完善,硬件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释放,AI智能眼镜串联万物才有机会成为现实。
第三则是行业还缺一把“火”。目前,AI智能眼镜的价格普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普及,大厂的加入则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并降低生产成本。当下一个现象级的“Ray-Ban Meta”诞生,消费市场才有望跟风消费。
不过,近年国内智能眼镜厂商也在默默储力,市场表现渐露锋芒。根据雷鸟创新发布2025年618战报,其市场占有率已达52%;Rokid Glasses 的累计销量已达30万台;XREAL旗下XREAL Air系列的累计销量已超过43万台,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AR眼镜之一。
04
「写在最后」
历史总在重演,在智能手机普及前,诺基亚与黑莓也曾争论键盘是否不可替代,如今AI智能眼镜的混战,本质上仍是厂商们对下一代智能硬件“定义权”的激烈争夺。可以预见,当行业经历一轮集中爆发与洗牌后,市场的发展路径终将逐渐清晰。
但在此之前,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公司,谁都不敢有丝毫懈怠。谁能更早一步切入市场、快一步与用户深度互动,通过持续收集反馈实现产品快速迭代,谁就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逐中抢占关键先机,为最终的行业格局埋下伏笔。
- END -
来源:青橙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