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梦栖三湘,共赴欢途”实践团探索自然教育乡土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21:01 1

摘要:近日,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梦栖三湘,共赴欢途”暑期实践团来到长沙县开慧镇飘峰山庄,探访一位自然教育实践者格桑花老师。在这片300余亩生态空间里创办的独特“野生课堂”。农田作教室,溪流成实验室,山林当探索场,一场乡土教育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悄然进行。

红网时刻新闻8月4日讯(通讯员 王善 龙凌皎 徐怿平)近日,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梦栖三湘,共赴欢途”暑期实践团来到长沙县开慧镇飘峰山庄,探访一位自然教育实践者格桑花老师。在这片300余亩生态空间里创办的独特“野生课堂”。农田作教室,溪流成实验室,山林当探索场,一场乡土教育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悄然进行。

飘峰山庄是长沙知名的生态休闲地。然而,在格桑花老师眼中,它更重要的身份是一所“学校”。“这里每年来三万多游客,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身份是‘学校’。”她向实践团介绍道。她将山庄的自然环境系统转化为教育资源:龙泉溪用于水文观察,农田用于农耕体验,山林则成为生物探索基地。

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梦栖三湘”实践团成员在飘峰山庄花海旁采访格桑花老师。

花田里,格桑花老师正引导孩子们观察百日菊的花瓣。“花瓣顶端的缺刻叫‘锯齿’,大家想想为什么蔷薇科植物大多有锯齿?”这是山庄“植物图谱”项目的日常一幕。孩子们无需死记硬背课本名词,而是蹲在花丛中数雄蕊、记花期,用画笔将观察细节绘成手册。如今,这本收录了50余种本土植物的图谱,已成为周边小学的自然课补充教材。

格桑花老师在花田中向孩子们讲解植物特征,指导“植物图谱”项目。

“传统课堂是老师把答案喂到嘴边,这里是让孩子自己在草里扒答案。”格桑花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去年,一个孩子发现雨后蚯蚓总向向日葵根边聚集,提出“蚯蚓吃什么?”“会帮花松土吗?”等问题,最终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了一份“蚯蚓与植物共生”观察报告。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是她教育实践的核心目标。团队成员在调研后深有感触:“飘峰山庄的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教育的优势或许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孩子们亲身追踪花粉传播的路径,这是最直观的生命教育课堂。”

此行,实践团肩负两项任务:一是系统梳理格桑花老师的自然教育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案例,为该校即将赴桑植县支教团队设计自然课程提供思路;二是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在校园平台和社交网络传播,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乡土教育的潜力。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